所属合集
譯文
什麽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擡頭看四面都是浮雲,猜想是浮雲幹的。平常相對而視的幾座山峰,現找遍河邊卻尋不到它們在哪裏。
西風猛然吹起,浮雲飄動,忽然看到東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看手笑著夸贊,還在高興靑山依舊在這裏。
注釋
玉樓春:詞牌名。《花間集》顧夐(xiòng)詞起句有「月照玉樓春漏促」句,又有「柳映玉樓春日晩」句,《尊前集》歐陽炯詞起句有「春早玉樓煙雨夜」句,又有「日照玉樓花似錦,樓上醉和春色寢」句,取爲調名。李煜詞名《惜春容》,朱希眞詞名《西湖曲》,康與之詞名《玉樓春令》,《高麗史·樂志》詞名《歸朝歡令》。《尊前集》注「大石調」,又「雙調」。《樂章集》注「大石調」,又「林鐘商調」,皆李煜詞體也。《樂章集》又有仙呂調詞,與各家平仄不同。宋人習於將《玉樓春》與《木蘭花》兩調相混,二者當各有音譜,而在體製上卻皆爲七言八句之仄韻。《玉樓春》前後闋起句爲仄起式,而《木蘭花》前後闋起句爲平起式。自李煜《玉樓春》前後闋起句爲平起式後,遂在體製上將兩調相混。晏殊詞集之《木蘭花》與《玉樓春》體製皆同李煜詞,此體爲宋人通用,作者甚多。以顧夐詞《玉樓春·拂水雙飛來去燕》爲正體,雙調五十六字,前後闋各四句三仄韻。另有雙調五十六字,前闋四句三仄韻,後闋四句兩仄韻等變體。此調體製形似七言仄韻體詩,然格律與詩體迥異。此調因仄聲韻較密,且有四箇仄起律句,因而聲情較爲沉重壓抑,適於表達沉悶、惆悵、感懷之情。
「何人半夜推山去」句:此寫浮雲遮山。《莊子·卷六·〈內篇·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宋·黃庭堅《次韻東坡壺中九華》詩:「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
天一柱:疑指鉛(Yán)山縣南旌孝鄕之天柱峯。
序
作者於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徙居鉛山(今屬江西),此詞作於他居住瓢泉寓所期間。這首詞雖然題爲「戲賦雲山」,但所著力描述的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的瞬息萬端的變化,但字裏行間似乎寄寓著詞人這樣一箇信念:雖然堅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但是,就像大雪壓不垮靑松一樣,這股抗金力量不僅不會消亡,反而會逐漸強大,成爲國家的中流砥柱。
賞析
開首兩句點題。上句設問,下句作答,這比直説靑山被浮雲所遮蓋,更耐人尋味。而且,由於用了擬人手法,還大大密切了物我關繫,使讀者仿佛看到了詞人那種翹首凝望、喃喃自語的情態。起句用典,《莊子·大宗師》云:「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莊子這段話是爲抒發他有藏必亡的虛無觀點立論的。
以作者的詞句同黃氏的詩句相比較,黃氏的「持」字徑從《莊子》語中「負之而走」的「負」字而來,稍顯得拘泥樸實;而詞人的「推」字,則顯得空靈巧妙,更切合靑山被浮雲所籠罩的景象。可見,用典的巧拙,不在於能否師其字面,而在於能否即景會心,緣事而變化。而「四面浮雲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蓋「知」字判斷的意味太濃,和起句的詰問語氣不相搭配,且使此句也顯得獃滯;而著一「猜」字,不僅和起句的詰問語氣相吻合,而且還使全韻靈動活潑,聲情若掬。歇拍一韻緊承前韻,通過描述自己尋覓「常時相對兩三峰」的行動和「走遍溪頭無覓處」的結果,進一步證實靑山被浮雲所籠罩,幷隱然透露出詞人的遺憾心情。詞人爲什麽如此執著地尋覓「常時相對」的靑山?因爲靑山是他閑居瓢泉期間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眞實寫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靑山恰對小窗橫。」(《浣溪沙·瓢泉偶作》)「靑山意氣崢嶸,似爲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我見靑山多嫵媚,料靑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可見詞人對靑山的感情是多麽深厚,怪不得他要殷勤尋覓呢。
詞的上闋寫靑山被浮雲遮覆的憂慮,下闋則寫重睹靑山的喜悅。下闋兩句筆鋒一轉,景象突然一變:西風乍起,浮雲飄散,忽然看見平時與之相親相愛的靑山象擎天巨柱一樣,巋然聳立在東南天際。説寫詞人重睹靑山的喜悅,可又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通過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見」,來表現作者在刹那間的感情變化。如果説下闋一韻著重寫浮雲散而靑山見的自然景觀須臾間的變化的話,那麽結拍一韻還不該直接抒寫重睹靑山的喜悅心情嗎?作者偏不這樣,而是宕開筆墨,描寫了一個老僧看到靑山依然挺立東南天際時的歡快舉止和情態,通過老僧之喜來映襯詞人之喜。這樣寫不僅多一層曲折,而且還豐富了詞境,説明熱愛靑山、關心靑山是否依舊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這首詞雖然題爲「戲賦雲山」,但詞人對他吟詠的對象幷未作十分精細的描繪和刻劃,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觀景物的傾刻變化,以輕快明朗的筆調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寓意深刻,幷非平淡之嘆。這首小詞的格調明快疏朗,清新活潑,反映了詞人落職閑居期間積極樂觀的一面。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和任師見寄之韻 》 —— [ 宋 ] 辛棄疾
- 《 議練民兵守淮疏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元日投宿博山寺,見者驚歎其老 》 —— [ 宋 ] 辛棄疾
- 《 謁金門 · 山吐月 》 —— [ 宋 ] 辛棄疾
- 《 好事近 · 中秋席上和王路鈐 》 —— [ 宋 ] 辛棄疾
- 《 上西平 · 會稽秋風亭觀雪 》 —— [ 宋 ] 辛棄疾
- 《 菩薩蠻 · 乙巳冬南澗舉似前作,因和之 》 —— [ 宋 ] 辛棄疾
- 《 定風波 · 大醉歸自葛園,家人有痛飲之戒,故書於壁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