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 · 大醉歸自葛園,家人有痛飲之戒,故書於壁

昨夜山公倒載歸,兒童應笑醉如泥。試與扶頭渾未醒,休問,夢魂猶在葛家溪。 欲覓醉鄕今古路,知處:溫柔東畔白雲西。起向綠窗高處看,題徧;劉伶元自有賢妻。
拼音

注釋

「大醉歸自葛園,家人有痛飲之戒,故書於壁」:四卷本乙集作「大醉歸自諸葛溪亭歸,窗間有題字令戒飲者,醉中戲作」。 葛園、葛家溪: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七·〈江南西道·信州〉》:「葛溪水源出上饒縣 靈山,過當縣李誠鄕,在(弋陽)縣西二里。昔歐冶子居其側,以此水淬劍,又有葛玄冢焉,因曰『葛水』。」葛園不詳。 山公:廣信書院本作「山翁」,玆從四卷本。 「昨夜山公倒載歸,兒童應笑醉如泥。」句:唐·李白《襄陽歌》:「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任誕》:「山季倫爲《荆州》,時出酣暢,人爲之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復能乘駿馬,倒著白接䍦。舉手問葛彊,何如幷州兒。』高陽池在襄陽,彊是其愛將,幷州人也。」季倫,晉 山簡字。 醉鄕:唐·王績有《醉鄕記》。 「欲覓醉鄕今古路」句:四卷本作「千古醉鄕來往路」。 「温柔東畔白雲西」句:漢·伶玄《趙飛燕外傳》:「后德(樊)嬺計,是夜進合德,帝大悅,以輔屬體,無所不靡,謂爲温柔鄕。謂嬺曰:『吾老是鄕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雲鄕也。』」 「劉伶元自有賢妻」句: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任誕》:「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曰:『敬聞命。』供酒肉於神前,請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爲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愼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隗然已醉矣。」

《定風波·昨夜山公倒載歸》是宋代愛國詞人辛稼軒的作品。此詞生動地抒寫了作者的一次醉酒的狀態和感受,曲折地表達了自己得不到重用的無奈和憤慨之情。 題記很清楚,妻子曾經勸他不要喝醉了,醉了傷身體。但是他還是在葛家溪喝得酩酊大醉。醉得被人拖了回來。人是醉了,心還是醒的,所以待酒醒來,起牀後,看見窗紙上,到處是他寫的感激妻子的話。這就暗示了:他的醉,有不得不醉的道理。不過,這衹是其中的一種,這闋詞的題記還有多種。 此詞鄧廣銘先生編於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是時稼軒四十七歲,因王藺彈劾,從右文殿修撰、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落職隱居於上饒,已是第五箇年頭了。夫人從他的身體出發,然而他又不能够不醉。他的身體本就不是他的,如果於國無用,他無從愛惜。然而妻子畢竟是値得感激的,這就是他的題記。書於壁,是説明自己不得已,又不得不已。家事、國事,這是難以處理的矛盾。書於壁恐怕也會是白白的「書」了的。 詞寫得酒氣拂拂,醉鄉何處有温柔,蘊含滿腔的無奈。 首兩句敍事有趣。他醉得像一灘泥,被人放在車上倒著拖了回來。也許用的是鄉間的板車,而拖他的就是熱心的鄉親。所以他們的孩子也跟著在車子四周拍起手來笑。——一幅非常有趣的醉漢童戲圖。 到家了,扶他下車子。把他頭扶了起來,一放手就又歪了下去;任人怎麽搬弄,他就是不醒。這一醉,也實在是不淺。但盡管他寫的是如此的明白曉暢,讀者仍然感到他的話中有弦外之音。這裏至少有這麽兩層意思: 一、「渾未醒」,是笑自己一曏於世事糊塗。這三字,當一字一淚。不可草草讀過; 二、如此頽唐,醉而尙懂得書窗,是知其不可醉而醉,他那拂逆賢妻之心的忍心又是多麽的苦。 讀到這裏讀者不得不要發問:爲什麽呢?稼軒似乎知道讀者的心情,如是他説:「休問」,醉態可掬;然而這醉中的清醒,也正因爲飽含辛酸,正是一言難盡。他不僅不正面的回答問題,反而加深一句:「夢魂猶在葛家溪」。言外之意是説:我爲什麽不醉?就算你把我的人拖回來了,這衹不過是我的軀殻;我的知覺卻仍然清醒地畱在葛家溪哩。 人回了,而精神卻畱在別處。這至少又有兩層意思: 一、寫出了他和葛家溪鄉民們的感情:朝廷不要他了,而人民卻喜歡他。朝廷不愛國了,而人民是愛國的,所以他和人民的精神一致,所以這心是拖不開的。 二、葛家溪乃昔鑄劍名師歐冶子鑄劍之處。這正如陸游的「鐵馬金戈入夢來」一樣,如果事實不能,他也要在夢中在歐冶子那裏爲國家鑄劍。回來無所是事,那麽不如在夢裏鑄劍的爲好。至少有一半在夢中是可以施展才能的。 他就是要通過這樣的畫面讓人去想:他爲什麽要醉得這麽深:通過這樣的話,讓人去思索,爲什麽他的人可以拉了回來,而心卻拉不走! 下闋「欲覓醉鄉今古路」正是承上句而來,過渡得似斷實連,有如回答。妙在他把「醉鄉」稱之爲「今古路」,在他看來,古今所有的失意人,都會走嚮醉鄉。欲覓,就清楚地點明了上闋之所以爛醉如泥,也不過是走古人的老路而已。他如今也已找到了,就是温柔鄉的東畔,白雲的西邊——那傍山而隱居的家嘛。不知他是否徹底的醒了,仍然回到了現實。而主戰派到了這種地步,一箇被戰亂分割的國家,其前途也就可想而知了。 口裏説「知處」,似乎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可以眞箇地「吾老是鄉矣」。其實他心裏放不下的還是國,他愈説得淡,愈顯得無所謂,恰恰是顯得愈放不下它。否則,何需要説。「醉鄉有夢宜頻到」,正是因爲國效力之路斷了之故。「今古路」,不是説歷史是面鏡子,爲什麽還要一代代的走下去?爲什麽這條路是這麽的難以走到盡頭啊! 最妙的是後面這一段:「起嚮綠窗高處看:題遍;劉伶元自有賢妻。」睡了一夜之後,酒也醒了,起得牀來,看到房間裏到處「題遍」了字,不知是些什麽名堂,似乎這以前是沒有的——昨夜的失態,早已忘記了。 這醉墨塗鴉畫的是些什麽呢?這闋詞的題記有説是「窗間有題字令戒飲者」,有的説「家人有痛飲之戒」。但詞旣説是「起嚮綠窗高處看」,「綠窗」一般指的是閨房。因此這「窗間有題字令戒飲者」,一定不會是外人,跑到他妻子的閨房亂畫。那這箇「家人」當是妻子。但,當自己的丈夫醉得不省人事時,妻子不盡心侍候,反到窗上題遍一些戒飲的字,若不是夫妻決裂,也是失態,所以這樣説不近人情。此篇又題爲「家人有痛飲之戒,故題於壁」,則似乎題的是這闋詞。則已喝醉了,何「元自」之有?這些題記大約都是後人加上去的,所以如此的不一致。按稼軒的詞意,當是他酒醉後起來一看:呵呀!原來這到處題遍的竟是自己醉中的牢騷話。一定是他的妻子爲他作了些修飾掩蓋,所以他看了纔這一陣激動,「劉伶元自有賢妻!」自己雖無酒德,卻有一個好妻子爲之掩飾。這樣解,則他的妻子就豐富了。是以不如去其題記,而逕以詞解爲好。 這一闋詞,寫盡了山村之樂,朋友之情,夫妻之愛,以及那麽多的天眞的孩子們。表露寫得極其快樂自然,然而骨子裏所襯起的卻是傷痛。這幷不是什麽醉於酒,衹是將自己的心用苦水泡了起來罷了。 詩有淺而深,艷而悲者。稼軒這闋詞,就達到了這種境界。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