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 · 三友同飲借赤壁韻

論心論相,便擇術滿眼,紛紛何物。踏碎鐵鞋三百緉,不在危峯絶壁。龍友相逢,窪尊緩舉,議論敲冰雪。何妨人道,聖時同見三傑。 自是不日同舟,平戎破虜,豈由言輕發。任使窮通相鼓弄,恐是眞□難滅。寄食王孫,喪家公子,誰握周公髮。冰□皎皎,照人不下霜月。
拼音

所属合集

#赤壁

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壺中天》、《湘月》。宋·王頤堂《碧鷄漫志·巻五·〈念奴嬌〉》:「《念奴嬌》,元微之《連昌宮詞》云:『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緑。夜半月髙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塲屋。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須臾覓得又連催,特敕街中許然燭。春嬌滿眼淚紅綃,掠削雲鬢旋裝束。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管逐。』自注云:『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毎歳樓下酺宴,纍日之後,萬衆喧隘,嚴安之、韋黃裳輩辟易不能禁,衆樂爲之罷奏。明皇遣髙力士大呼樓上曰:「欲遺念奴唱歌,邠(Bīn)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聽否?」未嘗不悄然奉詔,其爲當時所重也如此。然而明皇不欲奪俠遊之盛,未嘗置在宮禁。或歳幸湯泉,時巡東洛,有司潛遣從行而已。又明皇嘗於上陽宮夜後按新翻一曲,屬明夕正月十五日,潛遊燈下,忽聞酒樓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駭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詰驗之,自云:「其夕竊於天津橋玩月,聞宮中度曲,遂於橋柱上插譜記之,臣卽長安少年善笛者李謩也。」明皇異而遣之。』《開元天寶遺事》云:『念奴有色,善歌,宮伎中第一。帝嘗曰:「此女眼色媚人。」又云:「念奴毎執板當席,聲出朝霞之上。」』今大石調《念奴嬌》,世以爲天寶間所製曲,予固疑之。然唐中葉漸有今體慢曲子,而近世有塡《連昌宮詞》入此曲者。後復轉此曲入『道調宮』,又轉入『髙宮大石調』。」曲名本此。宋曲入「大石調」,復轉入「道調宮」,又轉入「髙宮大石調」。此調音節髙抗,英雄豪傑之士多喜用之。宋·兪文蔚《吹劍録》稱:「學士(東坡)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亦其音節有然也。茲以《東坡樂府》爲準,「憑髙遠眺」一闋爲定格,「大江東去」爲變格。一百字,前後闋各四仄韻。其用以抒寫豪壯感情者,宜用入聲韻部。另有平韻一格。 赤壁韻:用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之韻。 「論心論相,便擇術滿眼」句:《荀子·非項》:「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踏碎鐵鞋三百緉(liǎng)」句:古諺有「踏碎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之句,不知源於何時。 龍友:《三國志·巻十一·〈魏書·管寧傳〉》:「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也。……長八尺,美鬚眉。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相友,俱游學於異國。」東晉、南朝宋·裴世期注《三國志·巻十三·〈魏書·華歆傳〉》「《魏略》:『歆與北海邴(Bǐng)原、管寧俱游學,三人相善,時人號三人爲「一龍」,歆爲龍頭,原爲龍腹,寧爲龍尾。』臣松之以爲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華公,管幼安含德髙蹈,又恐弗當爲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後也。」 窪尊:唐開元中李適之登峴山,見山上有石竇如酒尊,可注斗酒,因建亭其上,名曰「窪樽」。顔魯公《登峴山觀李左相石樽聯句》詩:「李公登飲處,因石爲窪尊。」談遷《嘉泰呉興志·事物雜志》:「石罇在烏程縣峴山。唐開元中李適之爲湖州別駕,毎視事之餘,攜所親登山恣飲,望帝鄕時有一醉。後爲適之相,土人因呼爲李相石罇。大暦中,刺史顔眞卿及門人弟姪多攜壺檥楫以浮,乃作《故李相石罇宴集聯句》。」 三傑:漢髙祖謂張子房、韓信、蕭何三人爲人傑,世因稱爲三傑。 「寄食王孫」句:《史記·巻九十二·淮陰侯列傳》:「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爲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爲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鄕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爲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絶去。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喪家公子」句:用信陵君事。《史記·巻七十七·魏公子列傳》:「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而公子獨與客留趙。……十年不歸。」 「誰握周公髮」句:《史記·巻三十三·〈魯周公世家·周公旦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愼無以國驕人。』」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