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岡張年兄分別德州賦二律

京師一別幾相失,坐憶前程得見君。 月下傳書猶隔岸,曉來晤語到斜曛。 百年萍梗何時合,萬里關川此日分。 預卜太平調鼎暇,登樓遙望越山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龍岡: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爲張年兄的籍貫或居住地。
  • 張年兄:對張姓朋友的尊稱。
  • 德州:地名,今山東省德州市。
  • 京師:指明朝首都北京。
  • 斜曛:斜陽,夕陽。
  • 萍梗: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關川:關隘和河流,泛指邊關之地。
  • 調鼎:比喻治理國家。
  • 越山:泛指浙江一帶的山脈。

翻譯

自從在京師一別,我們幾乎失去了聯繫,我坐在這裏回憶起我們的前程,終於得以再次見到你。月光下,我們隔岸傳遞書信,清晨時分,我們相聚交談直到夕陽西下。這一生我們像漂泊的萍梗,何時才能再次相聚?今日我們在這遙遠的邊關之地分別。我預感到在太平盛世治理國家的閒暇之餘,我將登上高樓,遙望那浙江的山脈雲霧。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久別重逢友人的深情及對未來相聚的期盼。詩中通過「月下傳書」和「曉來晤語」描繪了兩人深厚的情誼,而「百年萍梗」和「萬里關川」則凸顯了人生的漂泊與離別的無奈。結尾的「預卜太平調鼎暇,登樓遙望越山雲」則寄託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友人的深切思念。

黃廷用

明福建莆田人,字汝行,號少村、四素居士。嘉靖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檢討,歷司經局洗馬兼翰林侍講,以言官論,出爲衡州府通判,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又被論罷歸。倭寇陷莆田,被俘,歷五月乃得歸。有《少村漫稿》。 ► 5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