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大興隆寺玩月

· 黃佐
玉壺對酒秋色滿,金地坐看明月高。 北戍不隨胡馬暗,南巡應照聖躬勞。 山河有影看蓬鬢,風露無聲生縕袍。 忽憶越江垂釣叟,流光千頃一浮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玉壺:這裏指酒壺,比喻酒清如玉。
  • 金地:指寺廟,因寺廟常用金黃色裝飾。
  • 北戍:北方的邊防。
  • 胡馬:指北方的遊牧民族。
  • 南巡:指南方的巡視。
  • 聖躬:指皇帝的身體。
  • 蓬鬢:指蓬亂的頭髮,形容衰老。
  • 縕袍:用亂麻做裏的袍子,指貧者之衣。
  • 越江:指浙江一帶的江河。
  • 垂釣叟:釣魚的老人。
  • 浮舠:小船。

翻譯

在秋天的夜晚,對着酒壺,滿眼都是秋色,我在寺廟裏仰望高懸的明月。北方的邊防不會因爲胡馬的暗影而變得模糊,南方的巡視應該照亮皇帝辛勞的身影。山河的影子映照出我蓬亂的頭髮,風露無聲地侵襲着我這貧者之衣。忽然想起在浙江江邊垂釣的老人,他的小船在千頃流光中輕輕漂浮。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秋夜在大興隆寺賞月的情景,通過對秋色、明月、邊防、巡視等元素的描繪,表達了對國家安寧的期盼和對皇帝辛勞的同情。詩中「山河有影看蓬鬢,風露無聲生縕袍」一句,既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感受,又隱喻了詩人自身的衰老和貧困。結尾的「忽憶越江垂釣叟,流光千頃一浮舠」則通過對比,抒發了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黃佐

明廣東香山人,字才伯,號泰泉。正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爲江西提學僉事,旋改督廣西學校。棄官歸養,久之起右春坊右諭德,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與大學士夏言論河套事不合,尋罷歸,日與諸生論道。學從程、朱爲宗,學者稱泰泉先生。所著《樂典》,自謂泄造化之祕。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