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夜夢亡弟漢

· 黃淵
道爾投生久,猶堪夢裏徵。 亡親俱見否,故國去歸曾。 誰指來匡嶽,遙尋到秣陵。 諄諄詢未答,鍾動怨鄰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征兆,跡象。
  • 亡親:已故的親人。
  • :曾經。
  • 匡嶽:指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
  • 秣陵:古地名,今南京市。
  • 諄諄:形容言語懇切,反複教導。
  • 鍾動:指寺廟的鍾聲響起。

繙譯

聽說你投胎轉世已久,還能在夢中尋覔到你的蹤跡。 你已故的親人們是否都見到了,是否曾廻到過故國。 是誰指引你來到廬山,又遠道尋覔至秣陵。 你反複詢問的問題我未能廻答,寺廟的鍾聲響起,我怨恨鄰近的僧人。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已故弟弟的深切思唸和無盡的哀愁。詩中,“夢裡征”寓意著詩人對弟弟的尋找和期盼,而“亡親俱見否”則透露出對家族團聚的渴望。後兩句通過“匡嶽”和“秣陵”的地名,勾勒出詩人追尋弟弟的足跡,情感深沉。結尾的“鍾動怨鄰僧”則巧妙地將詩人的無奈和怨恨融入其中,增強了詩歌的情感張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親情的珍眡和對生命無常的感慨。

黃淵

黃淵,原名一淵,字積水。大埔人。明思宗崇禎四年(一六三一)貢生。幼穎悟,篤學能文。與同裏隱士藍嗣蘭、程鄉舉人李楩等爲莫逆交,日以詩文相切磋。甲申鼎革,翌年南京復陷,全粵震動,淵與鄉人於各隘口設關,晨啓暮閉,以稽行路,鄉里得以保全。曾踰嶺涉江,跨匡衡泰岱,聯絡志士。胸中不平之氣,皆託之於詩。其文奇肆鬱勃,爲明末嶺東諸家之冠。晚歲築樓亭於磐湖,抱節慾終老於此,人呼爲黃處士。以任俠抱奇,戇直無忌諱,後竟爲讎家所殺。民國《大埔縣誌》卷一九有傳。 ► 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