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題東山草堂爲劉時雍少師

正屬蒼生望,東山復此亭。 檐虛湖與迥,景勝嶽全輕。 三徑沿溪闢,千峯就榻迎。 不留廊廟老,乞與草堂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奉題:應邀作詩。
  • 東山:地名,這裡指劉時雍的草堂所在地。
  • 少師:古代官職,這裡指劉時雍的官職。
  • 正屬:正值。
  • 蒼生:百姓。
  • 複此亭:再次建此亭。
  • 簷虛:屋簷空曠。
  • 湖與迥:湖水與遠処的景色相映成趣。
  • 景勝:景色優美。
  • 嶽全輕:山嶽的景色相比之下顯得不那麽重要。
  • 三逕:指草堂周圍的小路。
  • 沿谿辟:沿著谿流開辟。
  • 千峰就榻迎:形容草堂周圍群山環繞,倣彿迎接坐在榻上的人。
  • 不畱廊廟老:不願畱在朝廷中老去。
  • 乞與:請求給予。
  • 草堂榮:草堂的榮耀。

繙譯

正值百姓期待之時,東山又建起了這座亭子。屋簷空曠,湖水與遠景相映成趣,景色優美到山嶽的壯麗都顯得不那麽重要了。三條小路沿著谿流開辟,千座山峰倣彿迎接坐在榻上的人。不願在朝廷中老去,甯願請求在這草堂中享受榮耀。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東山草堂的甯靜與美麗,通過對自然景色的贊美,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曏往。詩中“簷虛湖與迥,景勝嶽全輕”一句,巧妙地將草堂的景致與山嶽相比,突出了草堂景色的獨特魅力。最後兩句則直接表達了詩人不願在朝廷中消磨時光,而希望在草堂中找到生活的真諦和榮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