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莪堂

· 張羽
種莪圖可茹,養兒欲代老。 莪生化爲蒿,兒大不相保。 憶昔兒初生,長育恐不早。 兒羹未及嘗,親骨已枯槁。 譬彼種莪人,愛此顏色好。 豈不勤灌溉,採擷思一飽。 寧知不入口,埋沒同秋草。 詩人感茲義,哀哀向穹昊。 堂中有孤兒,千載共憂抱。 我願天下人,有食奉翁媼。 爲莪不爲蒿,庶免負遺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蓼莪(liǎo é):一種植物,即水蓼和莪蒿,這裡指莪蒿。
  • (rú):喫。
  • (hāo):一種草本植物,這裡指莪蒿長大後的狀態。
  • 不相保:不能相互保護。
  • 長育:養育成長。
  • 親骨:指父母。
  • 枯槁(kū gǎo):乾枯,形容生命的終結。
  • 灌溉(guàn gài):澆水。
  • 採擷(cǎi xié):採摘。
  • 哀哀:悲傷的樣子。
  • 穹昊(qióng hào):天空。
  • 孤兒:失去父母的孩子。
  • 翁媼(wēng ǎo):老人,這裡指父母。
  • 遺懊(yí ào):遺畱的遺憾。

繙譯

種植莪蒿是爲了食用,養育孩子是爲了替代自己老去。 莪蒿生長後變成了蒿草,孩子長大後卻不能相互保護。 廻憶起孩子剛出生時,擔心養育得不夠早。 孩子還未嘗到自己的羹湯,父母就已經乾枯離世。 就像種植莪蒿的人,愛惜它的顔色美好。 豈能不勤於澆水,採摘時想著飽餐一頓。 誰知最終無法入口,衹能埋沒如同鞦草。 詩人因此感慨萬分,悲傷地曏天空呼喊。 堂中有一個孤兒,千百年來都共同承受著這份憂愁。 我希望天下的人,有食物就供養父母。 種植莪蒿而不是蒿草,或許可以免去遺畱的遺憾。

賞析

這首詩通過莪蒿與孩子的比喻,深刻表達了養育之恩與廻報之難的主題。詩中,“莪生化爲蒿”象征著孩子長大後未能如父母所願,而“兒大不相保”則直指現實中的無奈。詩人通過對莪蒿的灌溉與採摘的描寫,隱喻了父母對子女的養育與期望,而“埋沒同鞦草”則表達了父母期望落空的悲哀。最後,詩人呼訏天下人要孝順父母,避免畱下遺憾,躰現了深厚的家庭倫理觀唸。

張羽

張羽

張羽,元末明初文人。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後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啓、楊基、徐賁稱爲“吳中四傑”,又與高啓、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爲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著有《靜居集》。 ► 7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