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倭翁

· 張羽
東夷來,語嗢咿。聖人當天九有服,小臣螻蟻將安歸。 萬夫伐竹扶桑涘,夜搗水苔成側理。製爲鵲尾扇參差,再拜獻入金門裏。 君王垂衣坐法宮,天飆□□清秋同。尚方受獻應無用,分頒遍與羣臣共。 朝下從容冰井臺,人人襟袖南薰動。倭翁來,東夷平,揚皇風四海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嗢咿(wà yī):形容說話聲音。
  • 九有:指九州,古代中國分爲九個區域。
  • 螻蟻: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 (sì):水邊。
  • 側理:指紙張。
  • 鵲尾扇:一種扇子,形似鵲尾。
  • 法宮:指皇帝的宮殿。
  • 天飆:指天風。
  • 尚方:古代官署名,掌管制造供應帝王貴族使用的器物。
  • 冰井臺:古代宮廷中的清涼之地。
  • 南薰:指南風,也指和煦的風。

翻譯

東方的夷人來,說話聲音奇特。聖明的君主統治着九州大地,像小臣這樣的螻蟻將何去何從。 萬人砍伐竹子在扶桑水邊,夜晚搗碎水苔製成紙張。製成形似鵲尾的扇子,再拜獻入皇宮之中。 君王穿着整齊坐在法宮中,秋天的天風清冽。尚方官署接受獻上的扇子應無用處,分發給羣臣共同享用。 朝會結束後從容地在冰井臺休息,每個人的衣袖都被南風輕輕吹動。倭翁來,東夷平定,揚皇風使四海清平。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代時期東夷使者來朝的場景,通過對比聖明君主與小臣的命運,展現了朝廷的莊嚴與和諧。詩中「萬夫伐竹」、「製爲鵲尾扇」等句,生動地描繪了製作貢品的盛況,而「君王垂衣坐法宮」則體現了皇帝的威嚴。最後,通過「倭翁來,東夷平,揚皇風四海清」表達了對外夷歸順、國家安定的喜悅與自豪。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朝廷的繁榮與文化的自信。

張羽

張羽

張羽,元末明初文人。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後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啓、楊基、徐賁稱爲“吳中四傑”,又與高啓、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爲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著有《靜居集》。 ► 7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