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江口舍舟而塗抵樊昌四十里紀實
扁舟畏風濤,上馬遵大路。馬喜大路平,騫然欲馳鶩。
手疲兩足痛,縱逸恐顛仆。呼奴執其轡,控馭使徐步。
前村望煙火,稍遠得農扈。蔬筍兼可求,午膳爰不誤。
少頃聞病翁,叫出蓬首婦。婦出拜且言:"窮苦日難度。
夫遠充民兵,兒小當遞鋪。翁病經半年,寒餒缺調護。
軍需未離門,活計不成作。荒山要收絲,荒畝要輸賦。
誅求里長急,責罰官府怒。近來點弓兵,拘貧放權富。
迫並多逃亡,蒼黃互號訴。左右三五家,春深失耕務。
紛紜下牌帖,勾捉猶未杜。"所言盡真悉,俾我心駭怖。
茲行事諮詢,拯恤懼遲暮。州縣嗟匪才,瑣屑誠可惡。
喪亂民瘼深,君王重憂顧。所以諭旨勤,赤子相托付。
民爲邦之本,綏撫在完固。胡爲重敔剝,上德阻宣佈。
明當抗封章,爲爾除巨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騫(qiān)然:高舉,飛起的樣子。
- 馳鶩(wù):奔馳,疾奔。
- 轡(pèi):駕馭牲口的嚼子和繮繩。
- 農扈(hù):從事田間勞動的人。
- 餒(něi):飢餓。
- 誅求:勒索,強制徵收。
- 瘼(mò):病,疾苦。
- 敔(yǔ)剝:剝削,搜刮。
翻譯
我乘坐的小船害怕風濤,於是我上了馬沿着大路前行。馬喜歡大路平坦,歡快地想要奔跑。我手累腳也痛,要是放縱馬奔跑恐怕會摔倒。我叫僕人拉住馬的繮繩,控制着馬讓它慢慢走。 前方的村子能看到煙火,稍微遠些可以看到農民在勞作。蔬菜和竹筍都可以買到,午飯就能按時解決了。不一會兒聽到有個生病的老人,叫出頭髮蓬亂的婦人。婦人出來拜見並說道:「日子窮苦難過啊。丈夫遠去充當民兵,兒子年紀小要去當遞鋪兵。老人病了半年,又寒冷又飢餓,缺乏調養照顧。軍需物品還沒離開家門,生計就沒辦法維持了。荒山裏要收絲,荒田裏要交賦稅。里長急切地勒索,官府發怒責罰。近來徵點弓兵,拘捕窮人卻放縱富人。逼迫之下很多人逃亡,慌亂中互相哭訴。左右三五家,春深時節卻耽誤了耕種。紛亂地發來牌帖,抓捕還沒有停止。」她所說的都是真實詳盡的,讓我的心感到驚駭和恐懼。 這次出行是爲了詢問情況,拯救撫卹害怕來得太遲。州縣的官員沒有才能,瑣碎之事確實可惡。戰亂中百姓的疾苦深重,君王十分擔憂。因此下達的旨意頻繁,把百姓託付給官員。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安撫百姓在於使其完整穩固。爲什麼要重重地剝削,阻礙仁德的宣揚呢?明天我應當呈上奏章,爲你們除去這些大害蟲。
賞析
這首詩以作者的行程爲線索,通過路途中的所見所聞,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百姓的苦難。詩中描繪了馬的歡快與作者的疲憊形成對比,接着通過與病翁之婦的對話,詳細地展現了百姓在兵役、賦稅、苛政等多重壓迫下的悲慘生活。作者對百姓的苦難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對州縣官員的無能和腐敗表示了憤怒和譴責,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要爲百姓除害、向朝廷進諫的決心。整首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