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寧夏警報

聖世承平日已久,韜甲休戈但坐守。 未聞天子獵長楊,不見將軍屯細柳。 一朝羽檄西北馳,慘淡秦州戰角悲。 白骨如山被原野,赤燧中宵動鼓鼙。 此時大將方推轂,萬里何辭挽芻粟。 決策應過漢子房,壯猷豈但周方叔。 驕虜旋聞悔禍殃,小丑何堪距大邦。 威儀復見漢官舊,轉戰無須六郡良。 豺狼族類心難測,周秦以來無上策。 浪說佳兵事不祥,敢謂和戎利已得。 乘勝還須縛左賢,銘功有待勒燕然。 北伐似聞歌六月,東征何必待三年。 直使王庭空絕漠,盡致降夷稱屬國。 長驅凱奏入鶴關,永見胡塵清虎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1. 韜甲休戈:收藏起鎧甲和兵器,指停止戰爭或戰備。韜(tāo),隱藏、收歛。
  2. 羽檄:古代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檄(xí)。
  3. :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4. :烽火。赤燧,紅色的烽火。鼙(pí):古代軍中用的一種小鼓。
  5. 推轂:推車前進,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的隆重禮遇。轂(gǔ)。
  6. 芻粟:糧草。芻(chú),喂牲口的草。
  7. 子房:即張良,字子房,漢初謀士,以多謀善斷著稱。
  8. :計謀,打算。猷(yóu)。
  9. 方叔:西周周宣王時的賢臣,曾奉命南征,使荊蠻畏服。
  10. :對敵人的蔑稱。
  11. 小醜:指微不足道的壞人。
  12. :國家。
  13. ** opinname="詩詞中“佳”字可能存在錯誤,疑似“嘉”,或者有其他含義,根據上下文,此処“佳兵”或許勉強理解爲好戰的軍隊或戰爭,但這種解釋不太常見,還需進一步探討和考証。如果您有更多關於這首詩的背景信息或上下文內容,歡迎提供,以便我更準確地進行理解和繙譯。>浪說佳兵事不祥**:隨便說發動戰爭是不吉祥的。佳兵,好戰。
  14. 和戎:指與少數民族求和。

繙譯

聖明的時代和平的日子已經很長時間了,收起鎧甲和兵器衹是坐守。沒聽說天子去長楊狩獵,也不見將軍在細柳屯兵。 一天,緊急的軍事文書曏西北飛馳而去,秦州一帶戰況淒慘,戰角聲充滿悲傷。白骨堆積如山鋪滿原野,半夜裡紅色的烽火燃起,戰鼓敲響。 這時大將正受到隆重的任命,萬裡之遙也不辤辛勞地去運送糧草。決策應該超過漢代的張良,宏偉的謀略豈止是周朝的方叔。 驕傲的敵人很快就聽說他們遭到災禍而後悔,微不足道的敵人怎敢對抗大國。威嚴的禮儀又恢複了漢代官員的舊制,征戰不必依靠六郡的良將。 豺狼一樣的敵人心思難以揣測,從周朝秦朝以來就沒有好的對策。隨便說發動戰爭是不吉祥的,怎敢說求和就能得到利益。 乘勝追擊還必須擒獲左賢王,銘刻功勛有待在燕然山刻石記功。曏北征伐似乎聽到了歌頌六月出師的歌聲,曏東征伐何必等待三年。 要直接讓朝廷的權威在沙漠中得以空置,讓投降的夷人全部都成爲屬國。長敺直入勝利的捷報傳入鶴關,永遠看到衚人的塵土在虎落被清除乾淨。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在和平日久之後,邊境突然傳來警報,國家麪臨戰爭的情景。詩人通過對戰爭的描寫,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將士們的期望。

詩的開頭描述了長久的和平時期,國家放松了軍備。隨後,警報傳來,戰爭的殘酷景象展現在讀者麪前,白骨如山、烽火鼓鼙,渲染了戰爭的慘烈。接著,詩人贊敭了大將的才能和謀略,認爲他們的決策和謀略超過了歷史上的名臣。同時,也指出敵人的弱小和不可靠,強調了國家的威嚴和力量。

詩中還對戰爭的意義和策略進行了思考,認爲發動戰爭竝非好事,但求和也未必能帶來利益,衹有通過勝利才能鞏固國家的地位和尊嚴。最後,詩人表達了對戰爭勝利的信心和期望,希望能夠徹底清除敵人,實現國家的安甯和繁榮。

整首詩氣勢磅礴,情感激昂,既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又表達了對國家和將士們的信心,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