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延津

曾向豐城傍玉壺,延津此日復停艫。 天邊紫氣疑明滅,波底玄靈訝有無。 佩自雙鉤蓮鍔歛,吹惟一吷鬥文孤。 莫須神物終當化,珍重時看玉轆轤。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延津:古代津渡名。
  • 豐城:縣名,此處的「豐城」或有更深的文化寓意。
  • 傍玉壺:可能意味着接近美好的、純淨的事物。(傍:bàng,靠近)
  • 艫(lú):指船頭。
  • 紫氣:舊時以爲寶物的光氣或祥瑞之氣。
  • 玄靈:神靈。
  • 佩自雙鉤蓮鍔(è)歛(liǎn):佩飾上有雙鉤,像蓮花的劍刃收斂着。
  • 吷(xuè):以口吹物發出的小聲。
  • 鬥文:指劍上的七星紋飾,象徵着神祕和力量。

翻譯

曾經在豐城靠近美好的事物,如今在延津這個地方再次停下船隻。 天邊的祥瑞紫氣若隱若現,水波底下的神靈讓人驚訝其是否存在。 佩飾上的雙鉤如同收斂的蓮鍔,吹一口氣也只是發出細微的聲音,劍上的七星紋顯得孤獨。 也許神物終究會變化,要珍惜當下看着那美玉製成的轆轤。

賞析

這首詩充滿了神祕的色彩和深邃的意境。詩人通過對延津這個地方的描繪,融入了紫氣、玄靈等神祕元素,營造出一種奇幻的氛圍。詩中對佩飾和劍的描寫,細膩而富有象徵意義,表現出詩人對美好事物的關注和珍惜。同時,詩的最後表達了對神物變化的思考和對當下美好事物的珍視之情。整體上,這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