檃括格物之說

大學崇至善,格物爲實地。 格者意身心,是謂至其理。 如彼之國都,親見乃知至。 平地說相輪,伯淳所以恥。 格之厥功何,知行並時詣。 終日及終身,惟此一大事。 何爲齊治平,即前物理是。 萬一本同原,體用元非二。 道喪千載餘,支離爲簡易。 誰能一掃之,敢以告吾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檃括(yǐn kuò):指整理、概括。
  • 格物:指探究事物的原理。
  • 實地:實際的地方,這裏指實際操作。
  • 至其理:達到事物的真理。
  • 相輪:佛教用語,指佛塔的層級,比喻高深的道理。
  • 伯淳:人名,可能指某個具體的人物,這裏可能指一個虛構的人物。
  • 知行並時詣:知與行同時達到。
  • 齊治平:指治理國家,使國家安定。
  • 物理:事物的原理。
  • 萬一本同原:萬物本質上是相同的。
  • 體用:事物的本質和作用。
  • 道喪:指道德淪喪。
  • 支離:分散,不連貫。
  • 簡易:簡單易懂。
  • 吾子:對對方的尊稱。

翻譯

《大學》中推崇至善,探究事物的原理是實際操作的基礎。探究的對象是意念、身體和心靈,這就是達到事物的真理。就像去一個國家的首都,只有親自見到才能真正瞭解。在平地上談論佛塔的高深道理,這是伯淳感到羞恥的。探究的功績是什麼,知識和行動要同時達到。終日乃至終身,都只有這一件大事。如何治理國家和使國家安定,就是前面所說的事物原理。萬物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事物的本質和作用並不是分離的。道德淪喪已超過千年,支離破碎的解釋變得簡單易懂。誰能一掃這種狀況,我敢告訴您。

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湛若水對《大學》中「格物致知」理念的深刻解讀和闡釋。詩中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認爲只有通過實際操作才能達到對事物真理的理解。同時,詩中也批判了空談理論、不切實際的行爲,提倡知行合一。最後,詩人表達了對當前道德淪喪、知識支離破碎的憂慮,並呼籲有人能夠改變這種狀況。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深厚的哲學素養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