覲禮第十
覲禮。至於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勞。侯氏亦皮弁迎於帷門之外,再拜。使者不答拜,遂執玉,三揖。至於階,使者不讓,先升。侯氏升聽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使者左還而立,侯氏還璧,使者受。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侯氏及止使者,使者乃入。侯氏與之讓升。侯氏先升,授幾。侯氏拜送幾;使者設幾,答拜。侯氏用束帛、乘馬儐使者,使者再拜受。侯氏再拜送幣。使者降,以左驂出。侯氏送於門外,再拜。侯氏遂従之。
天子賜舍,曰:“伯父,女順命於王所,賜伯父舍!”侯氏再拜稽首,儐之束帛、乘馬。
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帥乃初事。”侯氏再拜稽首。
諸侯前朝,皆受舍於朝。同姓西面北上,異姓東面北上。
侯氏裨冕,釋幣於禰。乘墨車,載龍旂、弧韣乃朝以瑞玉,有繅。
天子設斧依於戶牖之間,左右幾。天子袞冕,負斧依。嗇夫承命,告於天子。天子曰:“非他,伯父實來,予一人嘉之。伯父其入,予一人將受之。”侯氏入門右,坐奠圭,再拜稽首。擯者謁。侯氏坐取圭,升致命。王受之玉。侯氏降,階東北面再拜稽首。擯者延之,曰:“升!”升成拜,乃出。
四享皆束帛加璧,庭實唯國所有。奉束帛,匹馬卓上,九馬隨之,中庭西上,奠幣,再拜稽首。擯者曰:“予一人將受之。”侯氏升,致命。王撫玉。侯氏降自西階,東面授宰幣,西階前再拜稽首,以馬出,授人,九馬隨之。事畢。
乃右肉袒於廟門之東。乃入門右,北面立,告聽事。擯者謁諸天子。天子辭於侯氏,曰:“伯父無事,歸寧乃邦!”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適門西,遂入門左,北面立,王勞之。再拜稽首。擯者延之,曰:“升!”升成拜,降出。
天子賜侯氏以車服。迎於外門外,再拜。路先設,西上,路下四,亞之,重賜無數,在車南。諸公奉篋服,加命書於其上,升自西階,東面,大史是右。侯氏升,西面立。大史述命。侯氏降兩階之間;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大史加書於服上,侯氏受。使者出。侯氏送,再拜,儐使者,諸公賜服者,束帛、四馬,儐大史亦如之。
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
饗,禮,乃歸。
諸侯覲於天子,爲宮方三百步,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於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設六色,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黃。設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東方圭。上介皆奉其君之旂,置於宮,尚左。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四傳擯。天子乘龍,載大旂,象日月、升龍、降龍;出,拜日於東門之外,反祀方明。禮日於南門外,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
記。幾,俟於東箱。偏駕不入王門。奠圭於繅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皇明一統:指明朝統一中國。
- 大書元:大書特書,即特別記載。
- 邦侯:指地方的諸侯或官員,這裡指黃太守。
- 入覲:進京朝見皇帝。
- 五馬:古代太守的代稱,因太守駕車用五匹馬。
- 六龍:指天子的車駕,因駕六匹馬。
- 扶日:比喻輔佐皇帝。
- 青天:比喻朝廷或皇帝。
- 衣冠:指士大夫的服飾,也代指士大夫。
- 潁川:地名,今河南省許昌市一帶,歷史上出過許多賢人。
繙譯
明朝一統天下,特別記載了這個年份,正值地方官員黃太守進京朝見皇帝的時候。太守駕著五匹馬在白天嘶風而行,天子的車駕由六匹馬扶著,如同日陞青天。朝中禮樂盛行,士大夫們衣冠楚楚,閣下不僅文章出衆,政事也処理得儅。不要說潁川的功勣是第一,自古以來哪個時代沒有賢人呢?
賞析
這首詩是程通贈給黃太守的作品,表達了對黃太守的贊美和對明朝盛世的頌敭。詩中通過“五馬嘶風”、“六龍扶日”等意象,形象地描繪了黃太守的威儀和天子的尊貴。同時,通過對“朝中禮樂衣冠盛”和“閣下文章政事全”的描述,展現了朝廷的繁榮和黃太守的才能。最後兩句則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賢人的敬仰,以及對時代賢才輩出的樂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