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壁歌
掃壁歌,造物小兒如我何。小身覓身不見身,大身天地民物同包羅。
不見身,從他陵轢如他人,同包羅,一體痛癢知搔爬。
一體痛癢知搔爬,擠井下石何心邪。已聞聞言反笑語,自鄉自毀自可嗟。
夫子同人道不行,乘桴浩嘆空遺聲。亂曰:掃壁歌窮,亦已矣兮。
咄咄伯有,自爲厲兮。昨宵天地,亦噫氣兮。長嘆一聲,天地閉兮。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造物:指創造萬物的神或自然界。
- 陵轢(líng lì):欺壓,侮辱。
- 搔爬:抓撓,這裏指感同身受。
- 擠井下石:比喻在別人危難時再加以打擊。
- 桴(fú):古代用竹木編成的筏子。
- 噫氣:嘆氣。
- 伯有:古代傳說中的厲鬼。
- 厲:厲鬼。
翻譯
掃壁歌,創造萬物的神對我又能怎樣。我尋找自己的小身軀卻找不到,但我的大身軀與天地萬物共同包容。找不到自己的身軀,任由他人欺壓就像對待別人一樣,共同包容,我感受到一體的痛癢,知道如何抓撓。感受到一體的痛癢,知道如何抓撓,但在別人危難時加以打擊,這是何等的心思啊。聽到這樣的話反而笑語,自己對自己進行詆譭,真是可嘆。夫子追求與人和諧相處,但道路不通,只能乘着筏子浩嘆,留下空洞的聲音。最後說:掃壁歌結束了,也就這樣了。哎呀,伯有自己變成了厲鬼。昨晚天地也在嘆氣。長嘆一聲,天地都閉合了。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掃壁歌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思考。詩中,「小身覓身不見身,大身天地民物同包羅」體現了作者對於個體與宇宙關係的哲學思索,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後文通過「擠井下石」等比喻,批判了社會中的冷漠與自私,反映了作者對於人性的深刻洞察。結尾處的「天地閉」則透露出一種無奈與悲涼,表達了作者對於現實世界的失望與憂慮。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哲理性和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