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於中和橋玄真觀訪太行錢採之坐話不覺城門已閉回駕宿玄房得會吳秋官仲敬攜酌賦此

阮生泣途窮,不知有回駕。 易貴窮則變,變通道乃大。 達處豈無塞,塞處達斯得。 達塞一以觀,何必妄欣戚。 迴飆吹我裳,超然坐玄房。 胡爲得良友,共此燈燭光。 燈燭同心光,觴酌三相忘。 詣道亦如是,何用而不臧。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阮生泣途窮:阮生,指阮籍,三國時期魏國詩人,因其性格放達不羈,常醉酒避世,此處借指作者自己。泣途窮,形容處境困頓,無路可走。
  • 回駕:回車,指返回。
  • 易貴窮則變:易,指《易經》,古代哲學著作,強調事物變化。貴,重視。窮則變,指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發生變化。
  • 變通道乃大:通過變化才能達到通達,即變化是通向成功的途徑。
  • 達處豈無塞:達處,指通達的地方。塞,阻礙。
  • 超然:超脫世俗,心境高遠。
  • 觴酌三相忘:觴酌,飲酒。三相忘,指飲酒時忘卻了時間、空間和自我。
  • 詣道:追求道,指追求真理或理想。

翻譯

阮籍在無路可走時哭泣,卻不知道可以回車改變方向。《易經》重視事物到極點就會變化,變化是通向成功的途徑。通達的地方難道就沒有阻礙嗎?在阻礙中通達纔是真正的得道。從整體上看通達與阻礙,何必無謂地歡喜或悲傷。

迴風吹動我的衣裳,我超然地坐在玄房中。爲何能遇到這樣的好友,共同享受這燈燭之光。燈燭的光芒如同我們心靈的相通,飲酒中我們忘卻了時間、空間和自我。追求真理也是如此,有什麼是不能通過這種方式變得美好的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阮籍的典故和《易經》的哲學思想,表達了作者對於人生困境的看法和態度。詩中,「窮則變,變通道乃大」體現了作者對變化的積極態度,認爲變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後文通過描述與好友相聚的情景,表達了在困境中尋找心靈慰藉和追求真理的決心。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超脫世俗、追求真理的高遠情懷。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