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潘司馬三錫冊後
盤古未分判,乾坤尚鴻濛。
一錫天地闢,再錫民物豐。
三錫人文朗,聖人出彌縫。
乃聞大聖先,三命滋益恭。
佝僂走循牆,銘鼎垂無窮。
莪峯新安秀,簪笏夙顯庸。
四方邁宣力,帝錫三褒功。
璽書復疊降,綸綍何殷隆。
父老行嘆息,信哉仁者榮。
將以銘肺腑,肺腑難爲工。
將以書諸紳,紳亦有違從。
不如志諸冊,置座勝鼎鍾。
匪以誇稽古,維表事君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鴻濛(hóng méng):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態。
- 彌縫(mí féng):彌補,補救。
- 佝僂(gōu lóu):彎腰駝背的樣子。
- 銘鼎(míng dǐng):在鼎上刻字,比喻記載功績或歷史。
- 簪笏(zān hù):古代官員戴的帽子和手執的笏板,代指官員。
- 綸綍(lún fú):古代帝王詔令的代稱。
- 稽古(jī gǔ):考察古代的事物。
翻譯
在盤古開天闢地之前,乾坤還是一片混沌。一次賜予,天地開闢;再次賜予,萬物豐饒;三次賜予,人文昌明,聖人出現,彌補世界的不足。聽說偉大的聖人,三次受命,更加恭敬。彎腰駝背地行走,沿着牆壁,銘刻在鼎上,功績永垂不朽。莪山峯巒秀麗,新安之地,官員們早已顯赫。四方奔走,宣揚力量,帝王三次褒獎功績。詔書接連不斷地降下,帝王的命令多麼殷切隆重。父老們行走時嘆息,確實,仁者榮耀。想要將這些銘記在心,但心難以工整地銘記。想要將這些寫在衣帶上,但衣帶也有時會遺失。不如將這些記載在冊子上,放在座位旁,勝過鼎鍾。不是爲了誇耀考察古代,只是爲了表明對君主的忠誠至終。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盤古開天闢地、聖人受命、官員顯赫、帝王褒獎等宏大場景,展現了歷史的厚重和人文的輝煌。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典故,如「鴻濛」、「彌縫」、「銘鼎」等,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同時,詩人表達了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對忠誠和榮耀的追求。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詩歌的獨特風貌。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承張羅峯閣老手書野外送魚之作見示倚韻奉和二首 》 —— [ 明 ] 湛若水
- 《 送徐蒼巖卿授陰陽還西洲 》 —— [ 明 ] 湛若水
- 《 福建長樂柯生喬可尚遷博學士也齋戒三日盡棄其學而請學焉喜而與之詩二首 》 —— [ 明 ] 湛若水
- 《 九思九歌 》 —— [ 明 ] 湛若水
- 《 放歌贈顏吏目 》 —— [ 明 ] 湛若水
- 《 自甘泉歸西樵夜舟風月甚佳 其一 》 —— [ 明 ] 湛若水
- 《 別後有懷甘泉洞兼呈板築諸君 》 —— [ 明 ] 湛若水
- 《 題畫七首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