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

· 曾棨
吐蕃健兒面如赭,走入黃河放胡馬。 七關蕭索少人行,白骨戰場縱復橫。 敦煌壯士抱戈泣,四面胡笳聲轉急。 烽煙斷絕鳥不飛,十一年來不解圍。 傳檄長安終不到,借兵回紇何曾歸。 愁雲慘淡連荒漠,卷地北風吹雪落。 將軍錦韉暮還控,壯士鐵衣夜猶著。 城中匹綾換鬥麥,決戰寧甘死鋒鏑。 一朝胡虜忽登城,城上蕭蕭羌笛聲。 當時左衽從胡俗,至今藏得唐衣服。 年年寒食憶中原,還著衣冠望鄉哭。 老身倖存衣在篋,官軍幾時馳獻捷?
拼音

所属合集

#敦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吐蕃(tǔ bō):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
  • (zhě):紅褐色。
  • 七關:指邊疆的七個重要關隘。
  • 蕭索:冷落、荒涼。
  • 烽煙: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
  • 回紇(huí hé):古代中亞的一個民族。
  • (jiān):馬鞍下的墊子。
  • 鐵衣:鎧甲。
  • 左衽(zuǒ rèn):古代少數民族的服裝風格,衣襟向左掩。
  • 寒食:清明節前一天,古代有寒食節,不生火,吃冷食。

翻譯

吐蕃的勇士們面色如紅土,驅趕着胡馬奔入黃河。 七座邊關冷清無人,戰場上白骨縱橫。 敦煌的壯士手持兵器哭泣,四周胡笳聲愈發急促。 烽火斷絕,鳥兒也不飛翔,十一年來圍困不解。 向長安傳去的檄文終究未能到達,借來的回紇兵也未曾歸來。 愁雲慘淡,與荒漠相連,北風捲地,雪花紛紛落下。 將軍傍晚還騎着馬,壯士夜間仍穿着鎧甲。 城中用綾換取鬥麥,寧願決戰也不願死於刀劍之下。 一日,胡虜突然登上城牆,城上傳來淒涼的羌笛聲。 當時人們被迫穿着胡人的服裝,至今還藏着唐朝的衣裳。 每年寒食節都思念中原,穿着衣冠望着故鄉哭泣。 我這老身倖存,衣裳還在箱中,官軍何時能傳來勝利的消息?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時期敦煌邊疆的悲壯景象,通過吐蕃勇士、敦煌壯士、城中百姓的遭遇,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民的苦難。詩中「吐蕃健兒面如赭」、「敦煌壯士抱戈泣」等句,生動刻畫了邊疆戰士的形象和心情。後文通過「烽煙斷絕」、「愁雲慘淡」等意象,加深了戰爭的絕望氛圍。結尾處「年年寒食憶中原」、「官軍幾時馳獻捷」則表達了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勝利的期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對邊疆戰亂和人民苦難的真實寫照。

曾棨

曾棨

明江西永豐人,字子啓,號西墅。永樂二年進士。授修撰。與同年進士二十八人讀書文淵閣。善書法,工文章。與修《永樂大典》,進少詹事。館閣中自解縉、胡廣以後,諸大製作,多出其手。卒諡襄敏。有《西墅集》。 ► 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