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三嘆吊屈原
厓山吊三忠,三匝三感傷。
國君死社稷,謀臣死封疆。
窮厓等死耳,敵愾何堂堂。
賁育失時勢,驅逐如羣羊。
自古多此事,此獨遺恨長。
我祖掃腥羶,克復我冠裳。
中國所自立,刷恥酬百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厓山:山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指某處偏遠的山。
- 三忠:指三位忠臣,具體指誰不詳,可能是歷史上的忠臣。
- 三匝:三圈,形容反覆思考或感慨。
- 國君死社稷:國君爲國家而死。
- 謀臣死封疆:謀臣爲國家邊疆安全而死。
- 窮厓:偏遠的山崖。
- 敵愾:對敵人的憤恨。
- 賁育:古代傳說中的勇士,此處可能指勇猛的將士。
- 時勢:時代的發展趨勢。
- 驅逐:趕走,驅趕。
- 羣羊:比喻無組織、無鬥志的羣體。
- 遺恨:留下的遺憾。
- 我祖:指詩人的祖先。
- 腥羶:指外族或敵人的氣味,比喻外族的侵略。
- 克復:戰勝並恢復。
- 冠裳:指漢族的服飾,比喻漢族的文化和傳統。
- 中國:指中原地區,也泛指漢族文化圈。
- 刷恥:洗刷恥辱。
- 百王:泛指歷代君王。
翻譯
在厓山憑弔三位忠臣,我反覆思考,三次感到悲傷。 國君爲國家而死,謀臣爲邊疆安全而獻身。 即使在偏遠的山崖,他們也選擇了死亡,對敵人的憤恨是如此強烈。 勇猛的將士失去了時代的支持,被驅趕如同無組織的羊羣。 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事,但這次的遺憾特別長。 我的祖先曾掃除外族的侵略,恢復了我們的文化和傳統。 我們立足於中原,要洗刷恥辱,回報歷代君王的期望。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憑弔歷史上的忠臣,表達了對忠臣犧牲的敬意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詩中,「國君死社稷,謀臣死封疆」體現了對忠臣精神的讚美,而「窮厓等死耳,敵愾何堂堂」則展現了忠臣面對死亡時的堅定與敵愾。後文通過對比「賁育失時勢」與「我祖掃腥羶」,強調了時代變遷對英雄命運的影響,以及對祖先功績的自豪。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忠臣的緬懷和對國家復興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