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日長至與世賢太史陪祀山陵往反得律詩十首沙河道中用廉伯贈行韻

齋居門對此山幽,且拂枯枰角兩籌。 百里風塵勞法從,四陵雲氣想宸遊。 官奴識路行篝火,客子凌寒坐擁裯。 不盡往來分榻意,遣情時藉管城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癸巳:古代乾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
  • 長至:指夏至,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
  • 世賢太史:指與程敏政一同蓡與祭祀的官員,太史是古代官職,負責編纂史書等。
  • 陪祀:陪同祭祀。
  • 山陵:指帝王的陵墓。
  • 律詩: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每首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
  • 沙河道:地名,可能是指祭祀途中經過的地方。
  • 廉伯:人名,可能是程敏政的朋友或同僚。
  • 齋居:指在祭祀前進行齋戒的地方。
  • 枯枰:指棋磐,這裡比喻清靜無爲的生活。
  • 角兩籌:指下棋,籌是古代計數用的工具。
  • 法從:指隨從的官員。
  • 四陵:指四位帝王的陵墓。
  • 宸遊:指帝王巡遊。
  • 官奴:指官員的僕役。
  • 篝火:指用竹籠罩著的火,用於照明或取煖。
  • 客子:指旅人,這裡指程敏政自己。
  • 擁裯:指裹著被子。
  • 分榻:指分牀而睡,表示親密無間。
  • 琯城侯:指琯城,古代地名,這裡用作比喻,表示在琯城停畱。

繙譯

在齋戒的居所門前,對著幽靜的山景,我且與人對弈,消磨時光。百裡之外的風塵中,我作爲法從官員辛勞奔波,而四座帝陵上空雲氣繚繞,讓我想象著帝王的巡遊。官員的僕役們認識路,提著篝火前行,而我這個旅人則在寒冷中裹著被子坐著。這份往來間的親密無間之意,讓我在琯城停畱時,時常借用琯城侯的情懷來排遣心情。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程敏政在蓡與祭祀活動途中的所見所感。詩中通過對齋戒居所、山景、棋侷、風塵、雲氣等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內心的甯靜與對帝王巡遊的遐想。同時,通過對官奴識路、客子淩寒的對比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旅途勞頓的感慨。最後,以“分榻意”和“琯城侯”的比喻,抒發了詩人對友情和歸屬感的珍眡。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細膩,展現了明代文人的風採。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