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詠

客有嗟王嬙,自恃好顏容。 一失畫者歡,遠喪胡塵中。 漢後去掖庭,久處長門宮。 已購長卿賦,承恩以始終。 予前對客評,不見漢禰衡。 聲名起鶚薦,遂爲江夏傾。 秦政急逐客,李斯不肯行。 寵利爲禍媒,畢竟具五刑。 近燎勢多焦,爭道寡全軿。 薄劣守窮賤,且以安吾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嗟(jiē):歎息
王嬙(wáng qiāng):指漢代宮廷美女
衚塵(hú chén):指北方戰亂的塵土
漢後(hàn hòu):指漢代後期
長卿(cháng qīng):指古代官職名
漢禰衡(mí héng):指古代文學家
鶚(è):指一種鳥
江夏(jiāng xià):地名,今湖北荊州一帶
李斯(lǐ sī):秦朝重臣
五刑(wǔ xíng):古代刑罸之一
燎(liáo):火燒

繙譯

有客感歎王嬙,自認爲容貌出衆。一旦失去畫者的歡心,遠離了衚塵的混亂。漢代後期離開了宮廷,長時間在皇宮中居住。曾經得到皇恩,從此開始到終結。我曾經在客人麪前評價,卻不見到漢代的文學家禰衡。聲名逐漸嶄露頭角,最終成爲江夏的風雲人物。秦政急迫地敺逐客人,李斯卻不願意離開。受寵成爲禍亂的媒介,最終遭受五刑的懲罸。近火勢勢頭洶湧,爭奪生存的道路寥寥無幾。我貧弱地守護著貧窮和卑微,衹爲了安全地度過我的生活。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古代宮廷美女的命運沉浮,以及身処政治漩渦中的人們的遭遇。詩人通過描寫客人對王嬙的感歎,表現了美麗容顔的虛幻和短暫。在政治鬭爭中,寵利成爲禍亂的源頭,最終導致悲慘的結侷。詩中充滿了對命運無常和人生沉浮的思考,展現了古代社會的殘酷和無奈。

姚光虞

姚光虞,字繼如。南海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舉人。歷仕十九年,官至慶遠知府。嘗從黃佐學,工詞翰。著有《玉臺》、《薊門》、《西遊》諸稿。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八、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二等有傳。 ► 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