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圖

· 張昱
幾樹桃花認未真,又何分晉與分秦? 漁郎不悟避秦者,便把興亡說與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桃源:源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指一個與世隔絕、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 晉與分秦:晉和秦是中國古代的兩個朝代,這裡指代歷史變遷。
  • 漁郎:指《桃花源記》中的漁夫,他偶然發現了桃源。
  • 避秦者:指那些爲了逃避秦朝的暴政而隱居的人。
  • 興亡:指國家的興盛和衰亡。

繙譯

幾棵桃花樹我還沒能辨認清楚,又何必去區分晉朝和秦朝的更疊呢? 漁夫不明白那些爲了逃避秦朝暴政而隱居的人,便把國家的興衰變遷說給人們聽。

賞析

這首詩通過桃花源的隱喻,表達了作者對於歷史變遷的淡漠態度。詩中“幾樹桃花認未真”一句,既描繪了桃花的美麗,也暗示了桃源的虛幻與難以捉摸。後兩句則通過漁夫的眡角,諷刺了那些對歷史興亡過於執著的人,認爲他們無法理解桃源中人的超然與避世。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躰現了元代詩人張昱對於世事變遷的獨特見解。

張昱

元明間廬陵人,字光弼,號一笑居士,又號可閒老人。歷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壽安坊,屋破無力修理。明太祖徵至京,厚賜遣還。卒年八十三。有《廬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