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下送友人歸襄陽

· 賈島
蹉跎隨汎梗,羈旅到西州。 舉翮籠中鳥,知心海上鷗。 山光分首暮,草色向家秋。 若更登高峴,看碑定淚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蹉跎(cuō tuó):時間白白地過去,虛度光陰。
  • 汎梗:漂浮的樹枝,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羈旅(jī lǚ):長期寄居他鄉。
  • 舉翮(jǔ hé):振翅,指鳥兒展翅飛翔。
  • 籠中鳥:比喻受困而不能自由行動的人。
  • 知心:彼此瞭解,心意相通。
  • 海上鷗:海上的鷗鳥,常用來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 山光:山中的景色。
  • 分首:分別。
  • 草色:草的顏色,常用來形容季節的變化。
  • 向家秋:指向家鄉的秋天,意味着思鄉之情。
  • 登高峴(dēng gāo xiàn):登上高處的峴山,峴山在襄陽,是詩人故鄉的象徵。
  • 看碑定淚流:看到碑文必定會流淚,表達了對故鄉的深情和思念。

翻譯

虛度光陰,如同漂浮的樹枝,我長期寄居在西州。 振翅欲飛的籠中鳥,心意相通的海上鷗。 山中的景色在暮色中分外分明,草色帶着秋意向家鄉延伸。 如果再次登上高高的峴山,看到那碑文,定會淚流滿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賈島對故鄉襄陽的深切思念和無法歸去的無奈。詩中,「蹉跎隨汎梗,羈旅到西州」描繪了詩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狀態,而「舉翮籠中鳥,知心海上鷗」則通過對比,突顯了詩人內心的矛盾:一方面渴望自由如海鷗,另一方面卻如同籠中鳥般受困。後兩句「山光分首暮,草色向家秋。若更登高峴,看碑定淚流」則進一步以山光、草色等自然景象,加深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預言了登高望鄉時必將淚流滿面的情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眷戀。

賈島

賈島

賈島,字浪仙,又名瘦島,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爲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併成爲“苦吟詩人”。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今四川蓬溪縣)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 40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