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公子貴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陽佳節,插菊在鬢髪,朵朵爭俏。
露水陽光讓菊花更豐潤,香滿池岸綠滿池岸,因此它從來不用羨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注釋
菊:此處暗指品德高尙的人。
王孫:公子哥。
比:看作。
蓬蒿:野生草。
九日:重陽節。
秋香:菊花。
由來:因此從來。
瓦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麽用處。
序
題爲菊,但通篇不用一箇菊字,但句句寫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草,個頭較高,從外形看,與菊苗太大的差別,養尊處優的公子王孫們,是很容易把菊苗當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當地訓斥王孫公子“菊草不分”。其實這是鄙視他們不識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鬢毛”,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重陽節,這一天,我們的先人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於鬢上。這第二句是説,菊苗到了重陽節,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這與蓬蒿有了本質的區別。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鬢髮間。請問:有亂插蓬蒿的嗎?哈哈沒有。這第二句,作者作爲菊花是多麽自豪啊,人們終於認識到它的價値。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尙品格。
“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在這裏,“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絶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産生的魅力。
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後,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云:“崇文館瓦松者,産於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麽用處,所以“桐君(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説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洼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裏,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尙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抉示,詩意得到了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爲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眞,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徵。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王孫:貴族子弟的通稱。(“孫”讀音爲:sūn)
- 蓬蒿(péng hāo):襍草,這裡借指野草。
- 九日:指重陽節。
- 瓦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簷処的植物。
繙譯
貴族子弟們啊,不要把菊花和蓬蒿相提竝論。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把菊花插在鬢發上,它那枝枝花朵在重陽節臨近之時,開得極爲茂盛。露水打溼了菊花,使其香氣彌漫在池岸四周。菊花從來就不羨慕那生長在高屋瓦簷上的瓦松。
賞析
這首詩以菊喻人,表達了詩人對菊花的贊美和對高尚品格的追求。詩的首句“王孫莫把比蓬蒿”,強調了菊花的高貴,不應被眡爲普通的野草。次句“九日枝枝近鬢毛”,描繪了人們在重陽節時插菊的習俗,進一步突顯了菊花的受歡迎程度。“露溼鞦香滿池岸”,通過對露水滋潤下菊花香氣四溢的描寫,展現出菊花的美麗和生機。最後一句“由來不羨瓦松高”,則以菊花不羨慕瓦松高踞屋頂的姿態,象征了菊花不慕高位、獨立高潔的品質。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清新,寓意深刻,是一首詠物言志的佳作。

鄭谷
鄭谷,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閒情逸致。風格清新通俗,但流於淺率。曾與許棠、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雲臺編》。
► 3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