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五首

含沙射人影,雖病人不知。 巧言搆人罪,至死人不疑。 掇蜂殺愛子,掩鼻戮寵姬。 弘恭陷蕭望,趙高謀李斯。 陰德既必報,陰禍豈虛施。 人事雖可罔,天道終難欺。 明則有刑辟,幽則有神祗。 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誅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含沙射人影:比喻暗中誹謗或陷害人。
  • 巧言:花言巧語。
  • :構,構成,陷害。
  • 掇蜂:拾取蜜蜂,比喻挑撥離間。
  • 掩鼻:遮掩鼻子,比喻暗中陷害。
  • 弘恭:人名,此處指代陷害他人的行爲。
  • 蕭望:人名,此處指被陷害的對象。
  • 趙高:秦朝宦官,曾陷害李斯。
  • 李斯:秦朝政治家,被趙高陷害而死。
  • :欺騙。
  • 刑辟:法律懲罰。
  • 神祗:神靈。

翻譯

暗中誹謗陷害他人,雖然被陷害者不知情,但這種行爲令人病態。 花言巧語陷害他人,即使至死,人們也不會懷疑其真實性。 挑撥離間導致親人相殺,暗中陷害寵愛的人。 弘恭陷害蕭望,趙高陰謀害死李斯。 陰德必然得到回報,陰禍也不會無故降臨。 人間的事情雖然可以欺騙,但天道終究難以欺瞞。 在明處有法律的懲罰,在暗處有神靈的監察。 如果僥倖免於懲罰,也不要暗自竊喜,因爲鬼神終將給予懲罰。

賞析

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深刻揭示了人世間的陰謀詭計和天道的公正無私。通過歷史典故,詩人警示人們,無論多麼巧妙的陷害和欺騙,最終都逃不過天道的制裁。詩中「含沙射人影」、「巧言搆人罪」等句,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陰險小人的行徑,而「陰德既必報,陰禍豈虛施」則強調了因果報應的必然性。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正義和道德的堅定信念。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