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友五首
私家無錢爐,平地無銅山。
胡爲秋夏稅,歲歲輸銅錢。
錢力日已重,農力日已殫。
賤糶粟與麥,賤貿絲與綿。
歲暮衣食盡,焉得無飢寒。
吾聞國之初,有制垂不刊。
庸必算丁口,租必計桑田。
不求土所無,不強人所難。
量入以爲出,上足下亦安。
兵興一變法,兵息遂不還。
使我農桑人,憔悴畎畝間。
誰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權。
復彼租庸法,令如貞觀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私家:個人家庭。
- 無錢爐:沒有鑄錢的爐子,指沒有造錢的能力。
- 平地:普通的地方,非特指。
- 無銅山:沒有銅礦,無法自己鑄錢。
- 胡爲:爲何。
- 秋夏稅:秋季和夏季的稅收。
- 輸:繳納。
- 錢力:貨幣的力量,指貨幣的購買力。
- 農力:農民的勞力。
- 殫:盡,耗盡。
- 賤糶:低價出售。
- 貿:交易,買賣。
- 絲與綿:絲綢和棉花。
- 歲暮:年末。
- 衣食盡:衣食無着,生活困難。
- 國之初:國家建立之初。
- 有制垂不刊:有固定的制度,不可更改。
- 庸:勞役。
- 算丁口:按人口計算。
- 租:地租。
- 計桑田:按田地的產量計算。
- 不求土所無:不要求土地無法生產的東西。
- 不強人所難:不強迫人民做難以做到的事。
- 量入以爲出:根據收入來決定支出。
- 上足下亦安:上面充足,下面也安穩。
- 兵興:戰爭爆發。
- 一變法:一次變法。
- 兵息:戰爭結束。
- 遂不還:就不再恢復。
- 農桑人:農民和養蠶的人。
-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畎畝間:田間。
- 革此弊:改革這種弊端。
- 秉利權:掌握利益的權利。
- 復彼租庸法:恢復那種租庸制度。
- 貞觀年:唐朝貞觀年間,指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時期。
翻譯
個人家庭沒有鑄錢的爐子,普通地方也沒有銅礦。爲何每年都要繳納秋夏稅,年年都要用銅錢支付?貨幣的購買力日益增強,而農民的勞力卻日益耗盡。低價出售糧食和麥子,低價買賣絲綢和棉花。到了年末,衣食無着,怎能不飢寒交迫?我聽說國家建立之初,有固定的制度,不可更改。勞役按人口計算,地租按田地的產量計算。不要求土地無法生產的東西,不強迫人民做難以做到的事。根據收入來決定支出,上面充足,下面也安穩。戰爭爆發時一次變法,戰爭結束後就不再恢復。使得農民和養蠶的人在田間憔悴。誰能改革這種弊端,等待您掌握利益的權利。恢復那種租庸制度,讓法令如同貞觀年間那樣。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對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他通過對比私家與國家、農民與貨幣的關係,揭示了貨幣力量增強與農民勞力耗盡的矛盾,以及稅收制度對農民生活的壓迫。詩中,白居易提出了恢復古代合理的租庸制度,以減輕農民負擔,實現社會穩定。他的觀點體現了他對民生的深切關懷和對社會公正的追求。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展現了白居易深厚的人文關懷和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