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夢得以予五月長齋延僧徒絕賓友見戲十韻

賓客懶逢迎,翛然池館清。 檐閒空燕語,林靜未蟬鳴。 葷血還休食,杯觴亦罷傾。 三春多放逸,五月暫修行。 香印朝煙細,紗燈夕焰明。 交遊諸長老,師事古先生。 禪後心彌寂,齋來體更輕。 不唯忘肉味,兼擬滅風情。 蒙以聲聞待,難將戲論爭。 虛空若有佛,靈運恐先成。
拼音

所属合集

#五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翛然:xiāo rán,形容悠閒自在的樣子。
  • 香印:指香爐中的香菸。
  • 紗燈:用紗罩着的燈。
  • 長老:佛教中對年高德重的僧人的尊稱。
  • 師事:以師禮相待,尊敬地學習。
  • 古先生:指古代的聖賢或高僧。
  • 禪後:指坐禪之後。
  • 齋來:指齋戒之後。
  • 風情:這裏指世俗的情感和慾望。
  • 聲聞:佛教術語,指聽聞佛陀言教而證悟的修行者。
  • 戲論:指無意義的爭論或戲謔的言論。
  • 靈運:指靈性的覺悟和修行。

翻譯

賓客們懶得來訪,我自在地享受着池館的清靜。 屋檐下燕子閒談,林中還未有蟬鳴。 葷腥和血食不再食用,酒杯也停止了傾倒。 整個春天都放縱自己,五月暫時修行。 香爐中的煙霧細細升起,紗燈在夜晚發出明亮的光芒。 我與各位長老交往,尊敬地學習古代的聖賢。 坐禪之後心靈更加寧靜,齋戒之後身體感覺更輕盈。 不僅僅忘記了肉的味道,還打算消除世俗的情感和慾望。 我以聽聞佛法的態度對待一切,難以參與無意義的爭論。 在虛空中彷彿有佛的存在,我恐怕會先於他人達到靈性的覺悟。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五月長齋期間所作,表達了他對清靜生活的嚮往和對佛教修行的體驗。詩中通過對比春天的放逸與五月的修行,展現了詩人內心的轉變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檐下的燕子、靜謐的林間,以及香菸、紗燈等細節,營造出一種超脫世俗、追求心靈淨化的氛圍。詩的最後,詩人表達了對佛法的虔誠和對靈性覺悟的渴望,顯示了他對佛教哲學的深刻理解和個人的精神追求。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