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亭留別

灞滻風煙函谷路,曾經幾度別長安。 昔時蹙促爲遷客,今日從容自去官。 優詔幸分四皓秩,祖筵慚繼二疏歡。 塵纓世網重重縛,回顧方知出得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灞滻(bà chǎn):指灞水和滻水,流經長安(今陝西西安)的兩條河流。
  • 風煙:指風景和煙霧,常用來形容景色或旅途的景象。
  • 函谷路:古代通往關中的重要道路,位於今河南省西部。
  • 蹙促(cù cù):形容心情緊張、不安。
  • 遷客:被貶謫的官員。
  • 從容:形容態度鎮定,不慌不忙。
  • 去官:辭去官職。
  • 優詔:指皇帝給予的優待或寬大的詔令。
  • 四皓:指漢初的四位隱士,這裏可能指得到皇帝的優待。
  • :官職的等級。
  • 祖筵:指送別的宴席。
  • 二疏:指漢代的兩位名臣,這裏可能指送別時的歡樂場景。
  • 塵纓:塵世的束縛,比喻世俗的紛擾。
  • 世網:比喻社會的種種束縛和限制。

翻譯

在灞水和滻水之間的風煙中,沿着函谷路,我曾多次告別長安。 過去,我因被貶謫而心情緊張不安,如今我從容地辭去了官職。 幸運地得到了皇帝的優待,享受着四皓般的待遇,送別的宴席上,我慚愧地繼承了二疏的歡樂。 塵世的束縛和世俗的紛擾重重束縛着我,回頭一看,才知道要脫離這一切是多麼困難。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白居易對官場生涯的回顧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詩中,「灞滻風煙函谷路」描繪了詩人離別長安的場景,而「蹙促爲遷客」與「從容自去官」形成鮮明對比,反映了詩人從緊張不安到從容不迫的心態轉變。最後兩句「塵纓世網重重縛,回顧方知出得難」深刻揭示了世俗束縛的沉重和脫離的艱難,體現了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現實的深刻認識。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生涯的反思和對個人命運的感慨。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