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清源寺

往謫潯陽去,夜憩輞溪曲。 今爲錢塘行,重經茲寺宿。 爾來幾何歲,溪草二八綠。 不見舊房僧,蒼然新樹木。 虛空走日月,世界遷陵谷。 我生寄其間,孰能逃倚伏。 隨緣又南去,好住東廊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zhé):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職或流放。
  • 潯陽:今江西省九江市。
  • 夜憩(qì):夜晚休息。
  • 輞溪: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
  • 茲寺:此寺,指清源寺。
  • 爾來:自那時以來。
  • 幾何歲:多少年。
  • 蒼然:形容樹木茂盛的樣子。
  • 虛空:天空。
  • 遷陵谷:比喻世事變遷。
  • :生活。
  • 孰能:誰能。
  • 逃倚伏:逃避世事的變化。
  • 隨緣:順應自然,不強求。
  • 東廊竹:東邊的走廊和竹子,指一個安靜的地方。

翻譯

我曾因罪被貶至潯陽,夜晚在輞溪的彎曲處休息。 如今我前往錢塘,再次經過這座寺廟並在此過夜。 自那時起已經過去多少年,溪邊的草已經綠了兩次八次。 看不到舊時的僧人和房屋,只有茂盛的新樹木。 日月在天空中運行,世界經歷了巨大的變遷。 我生活在這變化之中,誰能逃避這些變化呢? 順應自然,我又向南行去,喜歡住在東邊的走廊和竹林中。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經歷了官場變遷後,再次路過清源寺時的感慨之作。詩中通過對往昔與現今的對比,表達了時間的流逝和世事的變遷。詩人以溪草的綠意、新樹木的茂盛來象徵時間的推移,而舊房僧的消失則暗示了人事的更迭。最後,詩人表達了自己順應自然、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選擇在東廊竹中尋找心靈的寧靜。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透露出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深刻感悟和對寧靜生活的嚮往。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