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樂府十篇卒妻怨
農父冤辛苦,向我述其情。
難將一人農,可備十人徵。
如何江淮粟,挽漕輸鹹京。
黃河水如電,一半沈與傾。
均輸利其事,職司安敢評。
三川豈不農,三輔豈不耕。
奚不車其粟,用以供天兵。
美哉農父言,何計達王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卒妻怨:指士兵的妻子抱怨。
- 農父:農民的父親,這裏泛指農民。
- 難將:難以用。
- 江淮粟:江淮地區的糧食。
- 挽漕:牽引漕運船隻。
- 鹹京:指長安,古代中國的首都。
- 均輸:古代的一種稅收制度,指按比例分配稅收。
- 職司:職責,職務。
- 三川:指黃河、洛河、伊河,這裏泛指中原地區。
- 三輔:指漢代長安附近的三個郡,這裏泛指京畿地區。
- 奚不:爲何不。
- 車其粟:用車裝載糧食。
- 天兵:指皇帝的軍隊。
- 王程:指皇帝的行程或命令。
翻譯
農民的辛苦和冤屈,他向我傾訴了他的心情。 難以用一個人的農活,來準備十個人的徵召。 江淮的糧食,如何通過漕運送到長安。 黃河的水流如電,一半沉沒,一半傾覆。 均輸制度利用了這件事,職責所在,我怎敢評論。 中原地區難道不農耕嗎?京畿地區難道不耕種嗎? 爲何不用車裝載糧食,用來供給皇帝的軍隊。 農民的話多麼美好,但他的計策如何能傳達給皇帝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農民的口吻,反映了唐代農民的艱辛生活和對國家政策的無奈。詩中,「農父」對徵召制度和漕運的不滿,以及對均輸制度的批評,表達了對農民負擔過重的同情。同時,詩中對「三川」和「三輔」的質疑,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公和農民的無力感。最後,農民的願望雖美好,卻難以實現,反映了農民與朝廷之間的隔閡和矛盾。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深刻揭示了唐代社會的階級矛盾和農民的悲慘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