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問行何遲
前月發京口,今辰次淮涯。
二旬四百里,自問行何遲。
還鄉無他計,罷郡有餘資。
進不慕富貴,退未憂寒飢。
以此易過日,騰騰何所爲。
逢山輒倚棹,遇寺多題詩。
酒醒夜深後,睡足日高時。
眼底一無事,心中百不知。
想到京國日,懶放亦如斯。
何必冒風水,促促赴程歸。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京口:今江蘇鎮江。
- 淮涯:淮河邊。
- 二旬:二十天。
- 騰騰:悠閒、無所事事的樣子。
- 輒:總是,就。
- 棹(zhào):船槳,這裏指划船。
- 促促:匆忙的樣子。
翻譯
前月我從京口出發,今天早上到達淮河邊。 二十天走了四百里路,我自問爲何行進得如此緩慢。 回家沒有別的計劃,辭去郡守職務後還有餘錢。 進取時並不羨慕富貴,退隱時也不擔心寒冷和飢餓。 就這樣輕易地度過日子,悠閒無所事事。 遇到山就停船欣賞,遇到寺廟就多寫詩。 深夜酒醒後,日上三竿時睡足。 眼前無事可做,心中百事不關心。 想起在京城的日子,懶散也是如此。 何必冒險涉水,匆忙趕路回家。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白居易對生活的淡泊態度和對旅途的悠閒體驗。詩中,白居易自述從京口出發,二十天行四百里,自問行進緩慢,反映出他對旅途的不急不躁,享受過程中的悠閒。他提到回家無他計,罷郡有餘資,表明他不爲物質所困,能夠自由地選擇生活方式。詩中「逢山輒倚棹,遇寺多題詩」描繪了他旅途中的閒適生活,而「酒醒夜深後,睡足日高時」則進一步以日常生活的細節展現他的悠閒自得。最後,詩人表達了對京城生活的回憶,以及對匆忙歸家的不屑,體現了他的超然和淡泊。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獨特的生活哲學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