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二首
日出起盥櫛,振衣入道場。
寂然無他念,但對一爐香。
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粱。
精粗隨所有,亦足飽充腸。
日午脫巾簪,燕息窗下牀。
清風颯然至,臥可致羲皇。
日西引杖屨,散步遊林塘。
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
日入多不食,有時唯命觴。
何以送閒夜,一曲秋霓裳。
一日分五時,作息率有常。
自喜老後健,不嫌閒中忙。
是非一以貫,身世交相忘。
若問此何許,此是無何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盥櫛 (guàn zhì):洗臉和梳頭。
- 振衣 (zhèn yī):整理衣服。
- 道場 (dào chǎng):修行佛法的地方。
- 膏粱 (gāo liáng):精美的食物。
- 巾簪 (jīn zān):頭巾和髮簪,指代頭飾。
- 羲皇 (xī huáng):古代傳說中的帝王,這裏指代高貴的休息狀態。
- 杖屨 (zhàng jù):手杖和鞋子。
- 霓裳 (ní cháng):華麗的衣服,這裏指代美妙的音樂或舞蹈。
翻譯
日出時分起牀洗臉梳頭,整理衣服進入修行的地方。 安靜地沒有其他雜念,只是對着一爐香沉思。 太陽高掛纔開始用餐,吃的也不是什麼精美的食物。 有什麼就吃什麼,也足夠填飽肚子。 中午時分摘下頭飾,在窗下的牀上休息。 清風突然吹來,躺着也能感受到高貴的休息。 太陽西下時拿起手杖和鞋子,散步在林間池塘邊。 有時喝一杯茶,有時吟一首詩。 太陽落山後多半不再進食,有時只是隨意喝一杯酒。 如何度過閒暇的夜晚,一曲《秋霓裳》就足夠。 一天分爲五個時段,作息規律有序。 自喜老年後身體依然健壯,不嫌閒暇中的忙碌。 是非一以貫之,身世交相忘卻。 若問這是何處,這是無何之鄉。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白居易日常生活的寧靜與自足。通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生活節奏,詩人表達了對物質生活的淡泊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詩中「寂然無他念,但對一爐香」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寧靜與專注,而「一日分五時,作息率有常」則體現了詩人生活的規律與自律。整首詩語言樸實,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晚年的生活態度和哲學思考,體現了「無爲而治」的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