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廳有樹晚榮早凋人不識名因題其上
潯陽郡廳後,有樹不知名。
秋先梧桐落,春後桃李榮。
五月始萌動,八月已凋零。
左右皆鬆桂,四時鬱青青。
豈量雨露恩,沾濡不均平。
榮枯各有分,天地本無情。
顧我亦相類,早衰向晚成。
形骸少多病,三十不豐盈。
毛鬢早改變,四十白髭生。
誰教兩蕭索,相對此江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潯陽:今江西省九江市。
- 郡廳:郡守的官署。
- 梧桐:一種落葉喬木,秋天落葉。
- 桃李:指桃樹和李樹,春天開花。
- 萌動:開始生長。
- 沾濡:沾溼,這裏指受到恩澤。
- 榮枯:繁榮與枯萎。
- 相類:相似。
- 早衰:過早衰老。
- 晚成:晚年纔有所成就。
- 毛鬢:頭髮和鬢角。
- 白髭:白鬍子。
- 蕭索:寂寞冷落。
翻譯
在潯陽郡的官署後面,有一棵樹,人們不知道它的名字。它在秋天比梧桐更早落葉,春天又比桃李更晚開花。五月開始發芽,八月就已經凋零。周圍都是松樹和桂樹,四季常青。這棵樹得到的雨露恩澤似乎不均勻,繁榮與枯萎各有定數,天地本來就是無情的。
我看着這棵樹,覺得它和我有些相似,早衰而晚年纔有所成就。我的身體多病,三十歲就不再豐滿。頭髮和鬢角早早改變,四十歲就有了白鬍子。是誰讓我們兩個如此寂寞冷落,相對坐在這江城之中。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郡廳後一棵不知名樹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自己早衰晚成的感慨。詩中,樹的早凋晚榮與詩人的早衰晚成相映成趣,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無常和命運不公的深刻感受。同時,詩人的自畫像也透露出一種淡泊名利、超脫世俗的情懷。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白居易詩歌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