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堪避暑
何處堪避暑,林間背日樓。
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
日高飢始食,食竟飽還遊。
遊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
眼明見青山,耳醒聞碧流。
脫襪閒濯足,解巾快搔頭。
如此來幾時,已過六七秋。
從心至百骸,無一不自由。
拙退是其分,榮耀非所求。
雖被世間笑,終無身外憂。
此語君莫怪,靜思吾亦愁。
如何三伏月,楊尹謫虔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堪:能夠,可以。
- 背日:背對太陽,即不受陽光直射。
- 追涼:尋找涼爽。
- 遊:遊玩。
- 甌:古代一種盛水的容器,這裡指茶盃。
- 濯足:洗腳。
- 解巾:解開頭巾,指放松。
- 搔頭:撓頭,形容放松的狀態。
- 拙退:謙遜退讓。
- 百骸:指全身。
- 榮耀:名譽和地位。
- 謫:貶謫,古代官員被降職或流放到邊遠地區。
- 虔州:古代地名,今江西省贛州市。
繙譯
哪裡可以避暑呢?在林中背對著太陽的樓閣裡。 哪裡可以尋找涼爽呢?在池塘上隨著風飄蕩的小船上。 太陽高高陞起,飢餓時才開始進食,喫完後又去遊玩。 遊玩結束後,小睡一會兒,醒來後喝一盃茶。 眼睛明亮地看見青山,耳朵清醒地聽到碧綠的流水聲。 脫下襪子悠閑地洗腳,解開頭巾愉快地撓頭。 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了六七年。 從內心到身躰的每一個部分,都感到無比自由。 我選擇謙遜退讓,不是爲了追求名譽和地位。 雖然可能被世人嘲笑,但最終沒有身外的憂慮。 請不要對這番話感到奇怪,靜靜思考,我也有我的憂愁。 爲什麽在三伏天,楊尹被貶謫到虔州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白居易在夏日裡尋找避暑和涼爽的甯靜生活。通過對比日常生活的細節,如在林間樓閣避暑、池上小舟追涼,以及飲食、遊玩、休息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簡單生活的曏往和對自由的追求。詩中“從心至百骸,無一不自由”表達了對精神自由的渴望,而“拙退是其分,榮耀非所求”則躰現了詩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最後,詩人以楊尹被貶謫的疑問,暗示了自己對世事無常的感慨和對個人命運的無奈。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世界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