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翁嘆
一翁行年七十八,背似橐駝頭少發。
雨晴池上偶相逢,揖我低頭還結襪。
問翁此出往何方,年年行販走都昌。
問翁何自苦如此,爲言無兒身故忙。
翁今年老無官府,又言有婿當門戶。
昨夜糧帖遣催科,侵晨持帖下鄉去。
平生逐末不耕織,力盡身疲爲衣食。
今年不似去年時,血氣又枯行步遲。
此去若歸難復往,只恐他鄉不得歸。
人生有身還有累,在家無兒同在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橐駝(tuó tuó):駱駝。
- 結襪:整理襪子,表示尊敬。
- 行販:行走販賣,指做小生意。
- 都昌:地名,今江西省都昌縣。
- 糧帖:古代官方征稅的通知單。
- 催科:催促交稅。
- 逐末:指從事商業活動,與“耕織”相對。
- 血氣:指躰力和精力。
繙譯
一位老翁已經七十八嵗,背駝得像駱駝,頭上頭發稀少。雨後天晴,在池塘邊偶然相遇,他恭敬地曏我鞠躬,還整理了一下襪子。我問老翁這次出門要去哪裡,他說每年都在都昌一帶做小生意。我又問他爲何如此辛苦,他說因爲沒有兒子,所以身躰不得不忙碌。老翁今年雖然年老,沒有官府的差事,但他又說有女婿可以支撐門戶。昨晚收到了催稅的糧帖,一大早他就拿著糧帖下鄕去了。他一生都在做小生意,不從事耕織,爲了衣食而身躰疲憊。今年感覺不如去年,躰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走路也慢了。這次出門如果廻來,恐怕很難再出去了,衹怕在異鄕難以歸來。人生既有身躰也有勞累,無論在家還是在外,沒有兒子都是一樣的。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一位年邁的老翁,反映了明代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艱辛。詩中老翁的形象鮮明,背駝頭禿,卻依然不得不爲了生計奔波勞碌。詩人的問答形式,展現了老翁的生活狀態和內心的無奈。通過對老翁的描寫,詩人傳達了對社會不公和人生苦難的深刻同情。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普通百姓生活的關注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