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扶桑銅柱:古代中國南方邊境的標志,這裡指邊疆。
- 天驕:指邊疆的少數民族。
- 虎穴橫戈:比喻在危險的地方戰鬭。
- 龍沙拔幟:指在邊疆取得勝利。
- 唐矇使:指唐朝的使者。
- 馬援師:指東漢馬援的軍隊,他曾平定南方。
- 壯丁:指年輕的勞動力。
- 輸挽:指運輸物資。
- 瘡痍:指戰爭帶來的創傷和痛苦。
繙譯
邊疆的扶桑銅柱也顯得岌岌可危,更不用說邊疆的少數民族侵擾漢池了。 在危險的地方戰鬭是必須的,但在邊疆取得勝利又是什麽時候呢? 很久沒有唐朝的使者來往於蠻地,而馬援的軍隊還在開鑿山嶺。 各省份的壯丁都在運輸物資,但如何能讓四海之內不再有戰爭的創傷和痛苦呢?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明代邊疆的動蕩和戰爭的殘酷。詩人通過“扶桑銅柱”、“天驕”、“虎穴橫戈”等意象,描繪了邊疆的危機和戰士的英勇。同時,通過“唐矇使”、“馬援師”等歷史典故,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創傷的哀悼。詩中透露出對國家安危的深切關懷和對人民苦難的同情。
尹臺
明吉安府永新人,字崇基,號洞山先生。嘉靖十四年進士。授編修。遷國子司業,所獎拔多爲名士。旋還任修撰,專理誥敕。忤仇鸞,幾得罪,會鸞先被殺,乃已。嚴嵩欲結爲姻好,拒之,遂有怨。出爲南京祭酒,將行,勸嵩勿害楊繼盛。歷官爲南京禮部尚書。留意理學,其學不傍門戶,能密自體驗。有《洞農堂集》。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