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譚青原侍御

· 尹耕
鐵冠棱棱斧在握,繡衣使者行燕朔。 月冷居庸夜渡關,霜清碣石朝橫角。 聞道愁雲暗朔天,黃沙白磧可人憐。 雞鳴山下多胡壘,牟那峯前亦漢川。 尚想蒙塵悲已已,空懷擊劍勒燕然。 燕然可登石可勒,平生志在伊吾北。 三敗羞稱曹沫功,一匡再見夷吾力。 古稱御史官之雄,震搖山嶽在爾躬。 埋輪張綱有奇氣,抗疏李勉誠英風。 慷慨況曾親甲冑,撫循更是屬疲癃。 片言挾纊士盡起,目中久已無諸戎。 所嗟恩寵未久及,皁囊白簡催歸急。 袞職雖知藉補多,邊民日望驄塵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鐵冠:指御史的官帽,象徵其身份。
  • 棱棱:形容鐵冠的形狀,棱角分明。
  • 繡衣使者:指穿着繡有圖案衣服的使者,這裏指御史。
  • 燕朔:指燕地的北方,即今河北省北部。
  • 居庸:即居庸關,位於今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
  • 碣石:山名,位於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
  • 愁雲:比喻憂愁的情緒或氣氛。
  • 黃沙白磧:指沙漠和戈壁,形容邊疆的荒涼。
  • 雞鳴山:山名,位於今河北省張家口市。
  • 牟那峯:山名,具體位置不詳。
  • 蒙塵:比喻帝王或大臣逃亡在外,失去政權。
  • 擊劍勒燕然:指古代英雄擊劍立功的壯舉。
  • 伊吾:古地名,位於今新疆哈密市一帶。
  • 曹沫:春秋時期魯國的勇士,以勇猛著稱。
  • 夷吾:即管仲,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以智謀和改革著稱。
  • 埋輪張綱:指古代御史的職責,埋輪指不畏艱險,張綱指整頓綱紀。
  • 抗疏李勉:指御史敢於直言進諫,李勉爲唐代名臣,以直言敢諫著稱。
  • 甲冑:古代戰士的盔甲。
  • 疲癃:指疲憊衰老的人。
  • 挾纊士:指穿着棉衣的士兵,纊指棉絮。
  • 驄塵泣:指御史離任時,邊民因不捨而哭泣。

翻譯

頭戴棱角分明的鐵冠,手握斧頭,身着繡衣的御史前往燕地的北方。月光下冷清的居庸關夜晚渡過,霜降時碣石山上朝霞橫掃。聽聞邊疆的天空被憂愁的雲霧遮蔽,黃沙和白磧的荒涼景象令人憐憫。雞鳴山下遍佈胡人的堡壘,牟那峯前也是漢人的河流。仍然懷念那些流亡在外的日子,空有擊劍立功的壯志。燕然山可以攀登,石碑可以刻字,平生的志向在於伊吾以北的邊疆。三次失敗讓我羞於稱頌曹沫的功績,再次依靠夷吾的力量得以復興。古人稱御史爲官中之雄,震動山嶽的責任在你身上。埋輪整頓綱紀,張綱不畏艱險,抗疏直言的李勉展現出英勇的風範。何況曾親自穿上盔甲,更是關心疲憊衰老的人。一句話就能讓士兵們振奮起來,眼中早已沒有其他敵人。遺憾的是恩寵不久就結束了,黑色的囊和白色的簡催促着歸程。雖然知道補救的機會很多,但邊民每天都在望着御史離去的塵土哭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御史在邊疆的艱難生活和壯志未酬的情感。通過鐵冠、繡衣等形象描繪了御史的身份和使命,月光、霜降等自然景象烘托出邊疆的荒涼和御史的孤獨。詩中「愁雲」、「黃沙白磧」等詞語深刻表達了邊疆的艱苦和御史的憂國憂民之情。結尾處的「驄塵泣」則生動地表現了邊民對御史的不捨和御史對邊疆的深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邊疆安寧和御史職責的深刻思考。

尹耕

明蔚州衛人,字子莘。嘉靖十一年進士。性嗜酒,好談兵。授知州,免官家居。痛恨邊臣玩忽,武備廢弛,作《塞語》十一篇,申明邊防虜勢之要害。嚴嵩見而才之。起知州,數月中遷兵部員外郎,出爲河間知府,大修武備。旋擢河南兵備僉事,被劾下獄,戍遼左。有《朔野集》。 ► 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