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山人歌
城中山人常苦多,山中山人常苦少。
我來杖策入山中,山人門外跡如掃。
聞道長安方大索,髡鉗赭盡荷衣色。
今朝司獄中書,昨日平津座上客。
大國並容何事無,防川防口無乃渝。
山人有山歸亦得,慎莫出走越與胡。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杖策:拄着柺杖。
- 跡如掃:形容足跡稀少,好像被掃過一樣。
- 大索:大規模搜捕。
- 髡鉗赭:古代刑罰,剃去頭髮並用鐵圈束頸,穿着赭色的囚衣。
- 荷衣:指平民的服裝。
- 司:古代官名,此處指掌管監獄的官員。
- 平津座上客:指在平津(地名)的宴會上受到款待的客人。
- 防川防口:比喻防止言論自由,如同防止河水氾濫。
- 渝:改變,違背。
- 越與胡:指邊遠地區,越指越國,胡指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
翻譯
城裏的山人常常因爲人多而苦惱,山中的山人卻常常因爲人少而苦惱。 我拄着柺杖走進山中,卻發現山人的家門外面足跡稀少,彷彿無人來過。 聽說長安城正在大規模搜捕,那些被剃髮束頸、穿上赭色囚衣的人,他們的平民服裝已不復存在。 今天監獄中的記錄,記載着昨天還是平津宴會上的貴賓。 大國之中,無所不包,何事沒有,防止言論自由,如同防止河水氾濫,難道不會有所違背嗎? 山人啊,你既然有山可以歸去,就謹慎行事,不要出走去到邊遠的越國或胡地。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城中山人與山中山人的生活狀態,揭示了社會的動盪與不公。詩中「大索」、「髡鉗赭」等詞語,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嚴酷現實,而「防川防口」則隱喻了對言論自由的壓制。最後,詩人勸誡山人歸隱山林,不要出走,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世界的無奈。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透露出詩人對時局的深刻洞察和對個人命運的深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