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山人歌

城中山人常苦多,山中山人常苦少。 我來杖策入山中,山人門外跡如掃。 聞道長安方大索,髡鉗赭盡荷衣色。 今朝司獄中書,昨日平津座上客。 大國並容何事無,防川防口無乃渝。 山人有山歸亦得,慎莫出走越與胡。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杖策:拄着柺杖。
  • 跡如掃:形容足跡稀少,好像被掃過一樣。
  • 大索:大規模搜捕。
  • 髡鉗赭:古代刑罰,剃去頭髮並用鐵圈束頸,穿着赭色的囚衣。
  • 荷衣:指平民的服裝。
  • 司:古代官名,此處指掌管監獄的官員。
  • 平津座上客:指在平津(地名)的宴會上受到款待的客人。
  • 防川防口:比喻防止言論自由,如同防止河水氾濫。
  • :改變,違背。
  • 越與胡:指邊遠地區,越指越國,胡指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

翻譯

城裏的山人常常因爲人多而苦惱,山中的山人卻常常因爲人少而苦惱。 我拄着柺杖走進山中,卻發現山人的家門外面足跡稀少,彷彿無人來過。 聽說長安城正在大規模搜捕,那些被剃髮束頸、穿上赭色囚衣的人,他們的平民服裝已不復存在。 今天監獄中的記錄,記載着昨天還是平津宴會上的貴賓。 大國之中,無所不包,何事沒有,防止言論自由,如同防止河水氾濫,難道不會有所違背嗎? 山人啊,你既然有山可以歸去,就謹慎行事,不要出走去到邊遠的越國或胡地。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城中山人與山中山人的生活狀態,揭示了社會的動盪與不公。詩中「大索」、「髡鉗赭」等詞語,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嚴酷現實,而「防川防口」則隱喻了對言論自由的壓制。最後,詩人勸誡山人歸隱山林,不要出走,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世界的無奈。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透露出詩人對時局的深刻洞察和對個人命運的深切關懷。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