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三夜扈從功德寺陪李漸庵大司寇王忠銘徐檢庵二學士登金山對月二首
長楊別苑碧山頭,扈蹕登臨暮靄收。
正惜巖花過九日,卻憐湖月似中秋。
樓臺近映滄波出,燈火深回翠輦遊。
連夕尚方傳賜酒,飛觴何幸藉林丘。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扈從:隨從,侍從。
- 功德寺:寺廟名,此處指特定的寺廟。
- 李漸庵:人名,明代官員。
- 大司寇:古代官職名,掌管刑獄。
- 王忠銘、徐檢庵:人名,明代官員。
- 學士:古代官職名,掌管文學撰述。
- 扈蹕:隨從皇帝出行。
- 暮靄:傍晚的雲霧。
- 巖花:山岩上的花。
- 九日:指重陽節。
- 滄波:碧綠的水波。
- 翠輦:皇帝的車駕。
- 尚方:古代官署名,負責製造和供應皇家用品。
- 飛觴:舉杯暢飲。
- 林丘:山林。
翻譯
在九月十三日的夜晚,我隨從皇帝來到了長楊別苑的碧山頭,登上了功德寺。傍晚的雲霧已經散去,我們與李漸庵大司寇、王忠銘、徐檢庵兩位學士一同登上了金山,對着明亮的月光。樓臺映襯着碧綠的水波,燈火輝煌,彷彿皇帝的車駕在夜色中迴旋。連續幾個晚上,尚方官署都傳來賜酒的消息,我們在這山林之中舉杯暢飲,感到無比幸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官員于慎行在九月十三日夜晚隨皇帝出行,與同僚們在功德寺登金山賞月的情景。詩中通過「暮靄收」、「湖月似中秋」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神祕的夜晚氛圍。同時,「樓臺近映滄波出,燈火深回翠輦遊」等句,以華麗的辭藻和生動的畫面,展現了皇家出行的盛況和夜晚的美麗景色。最後,「連夕尚方傳賜酒,飛觴何幸藉林丘」則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皇家恩寵和自然美景的深深感激和珍惜。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文人的雅緻和對自然美景的熱愛。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 1370篇诗文
于慎行的其他作品
- 《 新城館中夜坐 》 —— [ 明 ] 于慎行
- 《 紀賜四十首丙子二月初與經筵進講紀述 》 —— [ 明 ] 于慎行
- 《 泰山對酒贈馮琢吾少宰 》 —— [ 明 ] 于慎行
- 《 壽業師周先生八十 》 —— [ 明 ] 于慎行
- 《 聞胡竺西山人被縶有懷二首 》 —— [ 明 ] 于慎行
- 《 書吳門韓封君友蘭卷二首 》 —— [ 明 ] 于慎行
- 《 慰於子衝內艱用可大韻 》 —— [ 明 ] 于慎行
- 《 寄吳少溪宮錄七十 》 —— [ 明 ] 于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