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日偕邵篔谷過呂德常宅留飲

· 貝瓊
東風十日消殘雪,溪上水生三尺高。 同舟爲覓故人去,閉閣不放老兵逃。 銀甲彈箏促雁柱,玉盤縷肉鳴鸞刀。 夜深更盡百杯酒,莫惜淋漓宮錦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xié):與...一起。
  • 邵筼穀:人名。
  • 呂德常:人名。
  • 銀甲:指用銀制成的甲片,這裡可能指銀制的箏弦。
  • 雁柱:箏上支撐弦的柱子,排列如雁行。
  • 鸞刀:古代一種裝飾有鸞鳥圖案的刀。
  • 淋漓:形容非常暢快。
  • 宮錦袍:宮廷中使用的錦緞制成的袍子,這裡可能指華貴的衣物。

繙譯

東風吹了十天,終於消融了殘餘的雪,谿水上漲,水位陞高了三尺。 我和邵筼穀一同乘船,去尋找老朋友呂德常,他關閉了閣樓,不讓老兵逃走。 他用銀甲彈箏,急促地推動雁柱,玉磐上切好的肉塊,用鸞刀敲擊發出聲響。 夜深了,我們繼續喝著酒,直到酒盃空了百次,不要吝惜那淋漓的宮錦袍。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春天谿水上漲的景象,以及與朋友相聚的歡樂場景。詩中“東風十日消殘雪”一句,既表達了春天的到來,也暗含了時間的流逝。後文通過“同舟爲覔故人去”和“閉閣不放老兵逃”等句,展現了與朋友相聚的溫馨和歡樂。最後兩句“夜深更盡百盃酒,莫惜淋漓宮錦袍”,則表達了盡情享受儅下,不計較物質損失的豁達情懷。整首詩語言流暢,意境明快,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友情和生活的熱愛。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