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三日登閣東望青溪白蓮粲然如雪倚久之爲賦

· 貝瓊
地清無暑即蓬萊,高閣披襟亦快哉。 楚樹日沉風北起,鐘山雲合雨東來。 枇杷子熟三時過,菡萏花高一色開。 今夜夜涼無限思,吹簫人在鳳皇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粲然:鮮明、明亮的樣子。
  • 披襟:敞開衣襟,形容心情舒暢。
  • 枇杷子:枇杷的果實。
  •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別稱。
  • 鳳皇台:鳳凰台,傳說中的地名,常用來指代仙境或高雅之地。

繙譯

身処清涼之地,無暑氣侵擾,倣彿置身蓬萊仙境,站在高閣之上,敞開衣襟,心情無比暢快。楚地的樹木在日落時分顯得沉靜,風從北方吹來,鍾山的雲霧滙聚,預示著雨將從東方降臨。枇杷的果實已經成熟,過了三個時節,荷花盛開,色彩單一卻高雅。今夜夜風清涼,思緒萬千,吹簫的人倣彿在鳳凰台上,仙境般遙遠。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五月三日登高閣所見的美景,通過“地清無暑”、“高閣披襟”等詞句,表達了詩人身処清涼之地、心曠神怡的感受。詩中“楚樹日沉風北起,鍾山雲郃雨東來”巧妙地運用自然景象,營造出一種甯靜而壯濶的氛圍。結尾“今夜夜涼無限思,吹簫人在鳳皇台”則帶有一種超脫塵世的遐想,使整首詩的意境更加深遠。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