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漫興

· 貝瓊
端居少賓客,鳥跡偏階除。 夏雨後兼旬,衆木青扶疏。 金石何必陳,此樂當何如。 永懷漆園吏,相去千載餘。 萬物雖一體,忽若胡越殊。 人苟不知我,我豈能知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端居:安居,閒居。
  • 鳥跡:鳥的足跡,這裏指鳥在階除上留下的痕跡。
  • 階除:臺階。
  • 兼旬:二十天,這裏指連續多日。
  • 扶疏:枝葉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 金石:古代用以刻寫銘文的材料,這裏指銘文或歷史記載。
  • 漆園吏:指莊子,他曾任漆園吏。
  • 胡越殊:胡和越分別指北方和南方的民族,比喻距離遙遠,這裏指萬物雖爲一體,但個體間差異巨大。

翻譯

安居家中,少有賓客來訪,只有鳥兒在臺階上留下足跡。夏日的雨連續下了多日,樹木在雨後顯得更加青翠茂盛。何必陳列金石銘文,這樣的樂趣又該如何形容呢?長久地懷念那位漆園的莊子,雖然相隔千年。萬物雖然同爲一體,但個體間的差異卻如同胡越那般遙遠。如果人們不瞭解我,我又怎能瞭解魚兒的心思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雨後的自然景象,表達了詩人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和對莊子哲學的思考。詩中「夏雨後兼旬,衆木青扶疏」生動地描繪了雨後的自然美景,而「金石何必陳,此樂當何如」則體現了詩人對物質追求的淡漠和對自然之樂的珍視。結尾處通過對莊子的懷念,引出了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理解的深刻思考,展現了詩人深邃的哲學情懷。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