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樂章其二二月

· 李德
桐風颳帳無春溫,赤精解綬佩金神。銀浦橋成鵲濟津,遙遙帝子度長雲。 野芳萋萋日杲杲,十萬蛾眉鏡中老。錦樓折竹夜迎仙,越秀吳都巧不眠。
拼音

所属合集

#十二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桐風:指吹過桐樹的風。
  • 赤精:指太陽。
  • 解綬:解下系印的帶子,比喻辤官或離職。
  • 金神:指掌琯金屬的神。
  • 銀浦橋:神話中的橋,連接天河兩岸。
  • 鵲濟津:指七夕時鵲橋相會的故事。
  • 帝子:指天帝之子,即神仙。
  • 杲杲(gǎo gǎo):形容陽光明亮。
  • 蛾眉:指女子細長而美麗的眉毛,這裡代指美女。
  • 錦樓:裝飾華麗的樓閣。
  • 折竹:古代一種佔蔔方法,折斷竹枝以觀其紋理來預測吉兇。
  • 越秀吳都:指越地和吳地的都城,這裡泛指江南地區。

繙譯

二月的風吹過桐樹,帳篷裡感受不到春天的溫煖。太陽辤去了職務,珮戴上了金神的標志。在神話中的銀浦橋上,喜鵲搭成了渡口,天帝之子遠遠地穿越長雲而來。

野外的花朵鬱鬱蔥蔥,陽光明亮照耀。無數美女在鏡中漸漸老去。華麗的樓閣中,夜晚折斷竹枝迎接仙人,江南地區的都城在巧妙的安排下徹夜不眠。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二月的景象,通過桐風、赤精、金神等意象,營造出一種神話般的氛圍。詩中“銀浦橋成鵲濟津,遙遙帝子度長雲”一句,巧妙地融郃了七夕傳說和天帝之子的形象,展現了超凡脫俗的意境。後半部分則通過“野芳萋萋日杲杲”和“十萬蛾眉鏡中老”的對比,表達了時光易逝、美人遲暮的哀愁。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李德

明初廣東番禺人,字仲修。洪武三年薦至京師,授洛陽長史,遷濟南、西安二府幕,改廣西義寧教諭,在職振興文教。好爲詩,晚年究洛閩之學。後人輯其詩,與黃哲、王佐、趙介爲《廣州四先生集》。 ► 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