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六年五月初一日早朝奉天殿西域國師來朝蓋前代所未有也目擊盛事因賦

· 貝瓊
中天宮闕絢琉璃,五丈高懸日月旗。 天子萬年當玉座,國師五日拜丹墀。 御爐不斷龍涎噴,宮扇初交雉尾移。 江海小臣陪百辟,白頭今日睹朝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洪武六年:指明朝開國皇帝硃元璋在位的第六年,即1373年。
  • 奉天殿:明朝皇宮的主要宮殿之一,用於擧行重要的朝會和儀式。
  • 西域國師:指來自西域的高僧或宗教領袖。
  • 琉璃:一種半透明的寶石,這裡形容宮殿的華麗。
  • 玉座:皇帝的寶座,象征皇權。
  • 丹墀:紅色的台堦,指宮廷中的重要場所。
  • 龍涎:傳說中龍吐出的香料,這裡指宮廷中的香爐。
  • 雉尾:指宮廷儀仗中使用的雉雞尾羽裝飾的扇子。
  • 百辟:指衆多的官員。
  • 朝儀:朝廷的禮儀和儀式。

繙譯

中天的宮闕閃耀著琉璃的光彩,五丈高的旗杆上懸掛著日月圖案的旗幟。 天子萬年坐在玉座之上,國師每五日便在丹墀上拜見。 禦用的香爐中龍涎香不斷噴發,宮扇剛剛展開,雉尾扇緩緩移動。 作爲江海小臣的我,陪同衆多官員,白發蒼蒼的今天見証了朝廷的盛大儀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朝洪武六年五月初一日早朝時,西域國師來朝的盛況。詩中通過華麗的宮殿、莊嚴的朝儀、香爐的香氣和儀仗的扇子等細節,生動地再現了儅時的場景。詩人作爲一位年邁的官員,親眼目睹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表達了對國家盛世的贊美和對皇權的敬仰。整首詩語言莊重,意境宏大,展現了明朝初期的繁榮和莊嚴。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