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詞林自述

孔顏去既遠,聖學多荊榛。 嗟哉世儒生,空與糟粕親。 致主終無術,徒爾榮冠紳。 鄙生懷壯志,願言契道真。 探討雖已久,未能涉其津。 值茲聖明世,南宮附躍鱗。 更叨中祕選,陶鎔帝澤新。 峨峨同儕士,益友何紛繽。 況復明師在,玄論日夕陳。 敢不堅初服,永以答皇仁。 入海期得珠,豈雲徒效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孔顏:指孔子和顏回,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 荊榛(jīng zhēn):原指荊棘和柞木,比喻艱難困苦的環境。
  • 糟粕(zāo pò):指酒糟、豆渣之類的東西,比喻事物中粗劣無用的部分。
  • 冠紳:指官員的服飾,比喻官職。
  • 契道真:指追求真理,與道合一。
  • 涉其津:比喻開始接觸或進入某個領域。
  • 南宮:古代官署名,這裏指朝廷。
  • 躍鱗:比喻得到重用或升遷。
  • 中祕選:指被選入中書省或祕書省等高級官署。
  • 陶鎔(táo róng):比喻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
  • 帝澤:皇帝的恩澤。
  • 峨峨:形容高大、威嚴。
  • 同儕(tóng chái):同輩,同齡人。
  • 紛繽:形容衆多。
  • 玄論:深奧的議論。
  • 初服:指初入仕途時的決心和志向。
  • 皇仁:皇帝的仁德。
  • 入海期得珠:比喻期望在學問或事業上有所成就。
  • 效顰(xiào pín):模仿皺眉,比喻盲目模仿,沒有自己的見解。

翻譯

孔子和顏回去世已久,聖人的學問在世間變得艱難困苦。感嘆那些世間的儒生,空自親近着學問的糟粕。他們終究沒有治理國家的方法,只是徒有其表地穿着官服。我這個卑微的生靈懷揣着壯志,願意追求真理,與道合一。雖然我探討學問已經很久,但還未真正進入其門徑。在這個聖明的時代,我得以在朝廷中得到重用,更被選入中書省,受到皇帝恩澤的薰陶。與衆多優秀的同輩一起,益友如雲。何況還有明師的指導,深奧的議論日復一日。我怎敢不堅定初入仕途時的決心,以此來報答皇帝的仁德。我期望在學問的海洋中找到珍珠,豈能只是盲目模仿他人。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儒家學問的追求和對仕途的期望。詩中,作者對當時的儒生表示了批評,認爲他們只是空有其表,沒有真正的治國之道。同時,作者表達了自己對學問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對皇帝恩澤的感激。詩的最後,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決心,不僅要追求學問,還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爲,不滿足於模仿他人,而是要有所創新和成就。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的抱負和志向。

李學一

李學一,字萬卿,號文軒。歸善(今廣東惠陽)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舉人,明穆宗隆慶二年(一五六八)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刑科給事中。歷任湖廣參議、貴州提學副使。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三四、吳道鎔《廣東文徵作者考》卷四有傳。李學一詩,以張友仁一九四八年手抄本《文軒公集》爲底本。 ► 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