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豫章城角樓宴集二十六韻
所属合集
註釋
- 豫章:古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帶。
- 檻(jiàn):欄杆。
- 百越:古代對南方各族的泛稱。
- 東甌:古地名,今浙江省溫州市一帶。
- 觴斝(shāng jiǎ):古代酒器。
- 崿(è):山崖。
- 溷濁(hùn zhuó):混濁。
- 幘(zé):古代的一種頭巾。
- 匡廬:指廬山。
- 崒嵂(zú lǜ):高聳的樣子。
- 彭蠡:即鄱陽湖。
- 浟浟(yōu yōu):水流的樣子。
- 節鉞:古代授予將帥,作爲加重權力的標誌。
- 開府:古代指高級官員(如三公、大將軍、將軍等)建立府署並自選僚屬之意。
- 風節:風骨,氣節。
- 下榻:指住宿或休息。
- 鳴鑾:指皇帝或貴族出行。
- 粉堞:城牆上的白色塗飾。
- 羽書:古代用於徵召或聲討的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
- 鯨鯢:比喻兇惡的敵人。
- 玉石:比喻好壞、賢愚。
- 干戈:指戰爭。
- 三晉:指戰國時期的趙、魏、韓三國。
- 秦關:指函谷關,古代秦國的東大門。
- 後食:指晚食,比喻不及時。
- 彈劍:比喻懷才不遇。
- 解組:指解除官職。
- 燕頷:形容相貌威武,古代有燕頷虎頸的說法,比喻英俊。
翻譯
在六月的豫章城角樓上舉行宴會,共二十六韻。 逃避暑熱,適宜舉行盛大的聚會,登上城樓,再次來到這座樓。 打開窗戶,萬里景色盡收眼底,近處的欄杆旁,一條江水流淌。 城市的地勢與天空相連,顯得寬闊,山形環繞着城郭,顯得幽靜。 登上高處,可以遠眺百越之地,指點間可見東甌。 在閒暇的日子裏,衆多公卿聚集,飛軒中感受着六月的秋意。 管絃樂聲邀請落日的影子,酒杯散發出清澈的目光。 俯瞰山崖,雲霧繚繞,迷惑的波浪似乎使地面浮動。 時令的花朵在港口和河岸上綻放,黃昏的鳥兒辨識着林間的丘陵。 忽然間,彷彿置身於三辰之上,真正超越了萬物的遊歷。 世界顯得混濁,車馬喧囂。 解開腰帶,享受美食,揮毫作詩,以華麗的辭藻迴應。 微風中,白色的羽毛輕輕搖曳,岸邊的人戴着頭巾,目送沙鷗。 自古以來,觀察中原,洪都確實是上游之地。 廬山巍峨高聳,鄱陽湖浩渺無邊。 節鉞象徵着唐代的開府,春秋時期楚國的大州。 文章在騰閣最爲突出,風節在稚亭尤爲優秀。 塵埃滿布的住宿之地,鳴鑾的樂事已經結束。 濤聲迴盪在粉色的城牆上,草色自然而然地覆蓋着芳洲。 已經感受到興亡的感慨,同時懷念盜賊的憂慮。 羽書傳達着各地的緊急情況,節制大臣留下來。 很快就會見到鯨鯢被殺戮,私下的防備如同玉石之仇。 戰爭使戰艦沉沒,風浪中羨慕歸舟。 河山環繞着三晉,秦關開啓了二週。 憑欄而立,慚愧於後食,彈劍想念前賢。 解除官職,陶公性情自在,思鄉之情,王粲愁緒。 獨自嗤笑自己不是燕頷之相,卻還在說着封侯之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詩人李夢陽在豫章城角樓上的宴集場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膩刻畫和對時局的深沉感慨,展現了詩人的高遠志向和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中,「開窗萬里盡,近檻一江流」等句,以開闊的視野和流暢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壯麗的江山圖景。而「巳有興亡感,兼懷盜賊憂」等句,則透露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社會動盪的憂慮。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詩人的文學才華,也體現了其深厚的歷史責任感。

李夢陽
李夢陽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張儀樓 》 —— [ 唐 ] 溫會
- 《 六月伏日同謝彥實倪氏池亭小酌 》 —— [ 明 ] 烏斯道
- 《 送夏八赴南陵 》 —— [ 宋 ] 沈遼
- 《 送夏侯校書歸上都 》 —— [ 唐 ] 韓翃
- 《 詠塗璋家屏風上題宣和壬寅季夏 》 —— [ 元 ] 陳杰
- 《 日影 》 —— [ 清 ] 弘歷
- 《 季夏買舟白水將赴楚蘄阻雨未發卻寄仁和宋爾孚明府 》 —— [ 明 ] 郭之奇
- 《 鹊桥仙 其七 卧茨乐府有月当窗咏三三词灵芬馆有鹊桥仙咏五词种芸馆有西江月咏四词长夏无俚戏效其体得十解 》 —— [ 清 ] 姚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