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度嶺二首

滇南歷盡又黔中,鳥道依然入碧空。 石磴磷磷芳蘚漬,松林靄靄翠煙籠。 山僧伐石修危路,野老誅茅葺舊宮。 直到凌虛臺上望,儼如身世在崆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滇南:指雲南南部。
  • 黔中:指貴州中部。
  • 鳥道:形容道路險峻,只有鳥兒才能飛過的路徑。
  • 碧空:藍天。
  • 石磴:石階。
  • 磷磷:形容石頭表面不平整,有棱角。
  • 芳蘚漬:苔蘚覆蓋,顯得溼潤。
  • 松林靄靄:松樹林中霧氣繚繞的樣子。
  • 翠煙籠:綠色的煙霧籠罩。
  • 山僧:山中的僧人。
  • 伐石:採石。
  • 修危路:修整險峻的道路。
  • 野老:山野中的老人。
  • 誅茅葺舊宮:割除茅草,修繕舊的建築。
  • 凌虛臺:高聳入雲的臺子。
  • 儼如:宛如,好像。
  • 崆峒:古代傳說中的仙山,這裏形容高遠、神祕的地方。

翻譯

我走過了雲南南部,又來到了貴州中部,那險峻的道路依舊通向藍天。石階上覆蓋着溼潤的苔蘚,松樹林中霧氣繚繞,綠色的煙霧籠罩着一切。山中的僧人採石修整險峻的道路,山野中的老人割除茅草,修繕舊的建築。直到我登上那高聳入雲的臺子,眺望四周,彷彿自己置身於神祕的仙山之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穿越滇南和黔中的旅途經歷,通過「鳥道」、「石磴」、「松林」等意象,生動地表現了旅途的艱險和自然景觀的壯美。詩中「山僧伐石修危路,野老誅茅葺舊宮」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而「凌虛臺」上的遠望,則讓讀者感受到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與神祕。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讚歎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李學一

李學一,字萬卿,號文軒。歸善(今廣東惠陽)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舉人,明穆宗隆慶二年(一五六八)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刑科給事中。歷任湖廣參議、貴州提學副使。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三四、吳道鎔《廣東文徵作者考》卷四有傳。李學一詩,以張友仁一九四八年手抄本《文軒公集》爲底本。 ► 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