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詩乙已歲三月爲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
古人英華髮,良由和順積。
果能躡前蹤,未必今匪昔。
安得九霄上,矯然奮六翮。
宗社孰扶持,忍使中原隔。
試觀春秋人,尚報東門役。
而我處畎畝,坐閱歲華易。
蓄志嗟莫申,此意向誰析。
孔明去雲久,空憐廟前柏。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英華:指人的才華和美德。
- 和順:和諧順從,指品德溫和。
- 躡前蹤:追隨前人的足跡。
- 九霄:天空的最高處,比喻極高的地位或境界。
- 六翮:鳥的翅膀,比喻有力的支持或能力。
- 宗社:指國家或朝廷。
- 畎畝:田間,指農民的生活環境。
- 歲華:年華,歲月。
- 蓄志:積聚志向或抱負。
- 析:分析,解釋。
- 孔明: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以智謀和忠誠著稱。
翻譯
古人的才華和美德,都是由和諧順從的品德積累而來。如果能追隨前人的足跡,今天未必不如過去。我多麼希望能在九霄之上,矯健地展翅飛翔。國家誰來扶持,我怎忍心看到中原被隔絕。試看春秋時期的人們,尚且記得東門的戰役。而我身處田間,坐看歲月匆匆流逝。積聚的志向和抱負無法施展,這些心事向誰去分析。諸葛亮已經離我們很遠,空留廟前的柏樹。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古代英才的敬仰以及對自身境遇的感慨。詩中,詩人通過對古人英華的讚美,表達了對和諧順從品德的推崇,並希望自己能追隨前人的足跡,有所作爲。然而,現實中的詩人卻身處田間,歲月匆匆,志向無法施展,這種對比加深了詩人的無奈和憂國之情。最後,詩人以諸葛亮爲喻,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懷念以及對現實國家命運的關切。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愛國情懷。
李賢(原德)
明河南鄧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進士。授驗封主事。少師楊士奇欲一見,賢竟不往。正統時爲文選郎中,從英宗北征,師覆脫還。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轉戶部,又轉吏部。英宗復位,入直文淵閣,預機務。旋進尚書。曹欽叔侄反時,幾被殺害。憲宗立,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以惜人才開賢路爲急務,名臣多所識拔。卒諡文達。曾奉敕編《大明一統志》,有《古穰集》、《天順日錄》。
► 3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