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

· 王維
了觀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妄計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色聲何謂客,陰界復誰守。 徒言蓮花目,豈惡楊枝肘。 既飽香積飯,不醉聲聞酒。 有無斷常見,生滅幻夢受。 即病即實相,趨空定狂走。 無有一法真,無有一法垢。 居士素通達,隨宜善抖擻。 牀上無氈臥,鎘中有粥否。 齋時不乞食,定應空漱口。 聊持數鬥米,且救浮生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了觀:徹底觀察。
  • 四大:佛教術語,指構成世界和人體的四種基本元素:地、水、火、風。
  • 根性:指人的本性和潛能。
  • 妄計:錯誤的觀念或計算。
  • 休咎:吉凶。
  • 色聲:指外界的色相和聲音。
  • 陰界:指陰間或冥界。
  • 蓮花目:比喻清淨的眼睛,不受外界污染。
  • 楊枝肘:比喻世俗的煩惱。
  • 香積飯:指修行者食用的清淨食物。
  • 聲聞酒:比喻世俗的享樂。
  • 斷常見:指對事物有斷續無常的看法。
  • 生滅:生命的起始和結束。
  • 幻夢受:指人生如夢,感受如幻。
  • 實相:事物的真實狀態。
  • 趨空:追求空無的境界。
  • 抖擻:振作,振奮。
  • :古代盛粥的器具。
  • 齋時:齋戒的時候。
  • 乞食:指僧侶向人乞討食物。

翻譯

徹底觀察構成世界和人體的四大元素,人的本性和潛能又有什麼呢?如果沒有錯誤的觀念,這個身體又有什麼吉凶可言?外界的色相和聲音算什麼,陰間或冥界又有誰在守護?人們常說要有清淨的眼睛,難道就能避免世俗的煩惱嗎?既然已經吃飽了修行者的清淨食物,就不會醉心於世俗的享樂。對事物有斷續無常的看法,生命的起始和結束就像幻夢一樣。即使生病,也是事物的真實狀態,追求空無的境界可能會讓人瘋狂。沒有一種法是真實的,也沒有一種法是污垢的。居士素來通達,隨遇而安,善於振作。牀上沒有氈子可臥,鎘中還有粥嗎?齋戒的時候不乞討食物,應該已經空口漱口了。暫且拿幾鬥米,來救助這浮生。

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對佛教哲學的深刻理解和表達。詩中通過對「四大」、「根性」、「妄計」等佛教概念的探討,表達了人生如夢、世事無常的哲學觀點。王維以居士的生活狀態爲例,展現瞭如何在世俗中保持清淨心,不被外界所擾。詩的最後,王維以實際的關懷,詢問居士的生活狀況,體現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心與慈悲。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王維深厚的佛學修養和人文關懷。

王維

王維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