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行

· 王建
涼州四邊沙皓皓,漢家無人開舊道。 邊頭州縣盡胡兵,將軍別築防秋城。 萬里人家皆已沒,年年旌節發西京。 多來中國收婦女,一半生男爲漢語。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 驅羊亦著錦爲衣,爲惜氈裘防鬥時。 養蠶繅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 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拼音

所属合集

#涼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沙皓皓(shā hào hào):形容沙漠廣闊無垠的樣子。
  • 漢家:指漢族或漢朝。
  • 舊道:古代的交通路線。
  • 邊頭:邊疆地區。
  • 胡兵:指外族的軍隊。
  • 防秋城:爲了防禦秋季可能的戰爭而建的城池。
  • 旌節:古代使者所持的節杖,代表皇帝的權威。
  • 西京:指長安,唐朝的都城。
  • 蕃人:指外族人。
  • 禾黍:指農作物,如稻穀和黍子。
  • 氈裘:用羊毛製成的衣物,這裏指外族的傳統服飾。
  • 繅繭(sāo jiǎn):將蠶繭浸泡在熱水中,抽出絲線。
  • 匹帛:成匹的絲綢。
  • 角角:形容山雞的叫聲。
  • 胡樂:外族的音樂。

翻譯

涼州四周的沙漠廣闊無垠,漢朝已無人開闢舊時的道路。 邊疆的州縣都被外族軍隊佔據,將軍們爲了防禦秋季的戰爭而另建城池。 萬里之內的人家都已消失,每年都有使者從西京長安出發。 外族人多次來中國掠奪婦女,一半的混血兒長大後說漢語。 外族人過去不耕種,現在他們學習種植農作物。 他們驅趕羊羣也穿着錦衣,爲了珍惜氈裘,以防戰鬥時受損。 養蠶抽絲製成成匹的絲綢,怎能用來繞帳做成旌旗。 城頭的山雞發出角角叫聲,洛陽的每家每戶都在學習外族的音樂。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朝時期涼州邊疆的景象,反映了漢族與外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衝突。詩中,「沙皓皓」形象地描繪了涼州的地理特徵,而「漢家無人開舊道」則暗示了漢族勢力的衰退。隨着「胡兵」佔據邊疆,漢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受到了衝擊。詩中提到的「一半生男爲漢語」和「蕃人」學習耕種,展示了文化的融合與變遷。最後,洛陽家家學胡樂,反映了外族文化對漢族社會的深遠影響。整首詩通過對比和細節描寫,深刻地反映了時代背景下的民族關係和文化交流。

王建

王建

王建(生卒年不詳),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爲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約64歲爲光州刺史。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其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善於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事和環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實,揭露矛盾。多用比興、白描、對比等手法,常在結尾以重筆突出主題。體裁多爲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凝練,富有民歌謠諺色彩。 ► 517篇诗文

王建的其他作品